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综合技能培养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要领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综合技能培养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要领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2eee7a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2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要领 [对应学生用书P84]

比较鉴赏有多种形式,其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根据高考考题归纳出了诗歌比较鉴赏的主要命题角度,并总结了一些解题要领。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 这道题属于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题要领] 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 游 宫

记梦寄师伯浑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 这道题要求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志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前者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后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 并能准确鉴赏。(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对比问题]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试题解析] 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汪元量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西四百州”,怎能不产生悲痛心情呢?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灭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题要领]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一是找异,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愁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诗中荷“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题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 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 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

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有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够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则不免苛责。徐凝诗中“千仞直”的形象,“雷奔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并非“恶诗。”

[参考答案]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解题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六、不同诗歌相同用词和描写对象仿例比较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题干中交代了两位诗人写诗的背景,并明示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不同的。第一道题对两诗中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望”进行鉴赏,例子就李诗中的“望”字的位置、写法、作用及表达感情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要求考生仿照示例,鉴赏柳诗中“望”字的位置、写法、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柳诗写的如能身化千亿,则散向峰头望故乡,是虚写。用在结尾,其作用是收束全篇。“望故乡”三字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再结合题目,可知这首诗是写给京华亲故的,“化身千亿”“望故乡”的描写中,又表达了对京华亲故援手帮助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二道题就两诗中的都写到的“山”进行鉴赏。示例中对李诗中的“青山留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鉴赏:一是含义,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表达情感。要求对柳诗中的“尖山似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