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2fab36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fa

容器中的水温下降的速度快一些?4人一组,把热水倒入下面这样的两个容器,每3分钟测量一下水温,先把数据记录下来,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按要求活动,完成折线统计图,再小组汇报。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2题。 学生独立观察统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 全班交流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绘制方法,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二单元 课题:练习四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学会对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2.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分析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之前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3题。 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方程的检验。 学生独立解方程,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4题。 出示统计图。

小组内讨论交流问题,全班汇报讨论情况。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从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5题。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并从整体上对两架飞机的飞行情况进行评价。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6题。 学生将统计图补充完整,交流,互相评价。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描点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这两个城市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最低呢? 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练习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最近一周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怎样变化的?收集数据在教材119页的方格纸上制成统计图表,与同学交流。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 课题:蒜叶的生长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身边的事物,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课前根据活动要求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难点:根据课前收集的数据,制成相应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蒜叶生长的图片。

谈话:在上本节课之前,老师让大家小组合作,选择一些饱满的蒜瓣,分别种在三个盆里,其中一盆放水,两盆放土,将种在土壤中的两盆蒜瓣分别在阳光下和房间里,并让大家记录下根须和蒜叶的生长情况。本节课我们就通过这些数据来探究蒜叶的生长情况。

二、交流共享

1.记录根须的生长。

谈话:种在水里的蒜瓣可以看到根须的生长,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数据,将第2~8天根须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 完成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平均数。

2.记录蒜叶的生长。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之前测量的放在阳光下和房间里的两盆蒜瓣长出的最长的叶片的数据,完成第6~16天蒜叶的生长情况统计图。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 完成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的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统计图能清楚地显示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进一步感受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 课题:因数和倍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自然数吗?

本单元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研究除了0之外的自然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指名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一起横着读一读,再竖着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如果我说 “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