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3948ada680203d8ce2f24c3

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工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

2、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政治的“第二共和”。 其最大成果是历史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广大民众开始享有实际的政治权利,民主的层次延伸到最基层的社会大众,现代中国进入到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第二共和”的奠基人是毛泽东。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但是,历史传统仍然会以强大惯性延续。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同时,两次共和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的。革命过程强调集中统一。强调政党中少数人、甚至是个别领袖在特殊时期的特殊作用,并赋予其特别权力。其结果是出现了实际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手中。 “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甚至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大动乱。 “第二共和”时期,虽然强调“人民性”,但由于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共和”的制度性严重不足,“人民性”的事实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

3、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着眼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代中国政治由此进人了“第三共和”时期。

邓小平是总设计师。其思想集中反映在1980年8月18日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该讲话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着眼于民主化制度化治理。 中国长期的历史传统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与高度个人专权的专制政治的叠加。这种集权政治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可能因为不当的集中而出现大灾难。这已成为中国政治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即使是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未曾完全超越这一传统“政治魔咒”的困扰。而且由于现代国家动员能力的空前强大。出现大起大落、大兴大衰的可能性更大。如19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和1960年代初期的“大饥荒”。

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将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现的错误归咎于个别领导人。而是从制度上寻求解除传统“政治魔咒”的法术。他说:“我们过去发生

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他高瞻远瞩地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他指出,之所以进行这一改革,一是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它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行,容易造成个人专断、家长制,产生官僚主义;二是兼职、副职过多,也是机构臃肿的表现之一,它造成工作效率低,也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精简机构;三是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它不利于改善党的领导,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四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接班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

将制度问题提高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高度。邓小平可以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人。

30年前,邓小平提到:“现在提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我相信,这一点是一定可以做到的。”此后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程,由此拉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政治制度的某些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政治体制的特定含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我们说的政治体制和国外,和西方学界里面讲的政治体制,它所包含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不是指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而是指这些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它具体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对原有的政治体制的

弊端进行改革。不是改变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而是要坚持,要完善。改革什么呢?就是改革这些具体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尚存在的弊端。而改革的这些弊端,就有利于我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按照邓小平所说,我们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利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终身制现象,特权现象。这五个现象就是五大弊端。它和我们的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是冲突的,矛盾的。

有人说,我们的根本制度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如何好,这优越性怎么没充分发挥出来呢?是什么影响了它们呢?就是我们政治体制上存在的这些弊端,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以及各种各样的封建的一些影响的残余,影响了这些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所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既有的政治体制弊端之间的矛盾。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政治体制改革绝不能像一些西方人士所希望的那样,把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改掉,改成多党竞争、三权分立,“如果那么干就不叫改革,就是自己毁掉自己”。这次报告首先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且很早中央就讲清楚,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体制进行改革,给人民更多的民主权利。“现在民主不是已经够了,离高度民主还有距离,法制也不是说真正健全了,还有很多毛病。”我国需要更多民主,需要更多法律保障之下的自由权利,从这个角度看今天还存在很多不足。有人觉得过去这三十多年中国没有进行什么政治体制改革,光改经济体制了,是不是这样?当然不是,实际上,1980年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突出成绩,人民的民主权利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多,保障得都要好。回顾30年来我们的政改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1、.不断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实现了制度化水平的提升。

一是坚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之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人民代表大会不能够遵照宪法如期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总结了建国后的经验教训,主要是“文化大革命 ”的经验教训,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使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入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显示出巨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的生命力,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之后,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召开,并且从1985年第六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始,会期固定在每年的3月,而从昂1998年第九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始,每年会议的开会日固定在3月5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向成熟化。

二是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基本政治制度。

三是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完善。通过30多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不断丰富,建立和完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体制制度,如投票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旁听制度、测评制度、公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同时基层民主也步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例如在农村,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形式,逐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决策制度、村民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民管理制度、村民监督制度等,保证农民直接行驶民主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四是坚持完善了选举制度。

2、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规定了任期制和退休制,领导干部按照规定的年龄退休、离休。党中央不设主席,而设总书记和书记处。二是政企分开。就是把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职能,同政府从宏观上管理整个同民经济的职能彻底分开,减少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对企业过多的干预,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三是建立新型公务员制度。四是精简机构,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进行精简机构的目的在于避免人员臃肿,提高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政改30多年来,我国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国务院部门已从1982年的100个减少为27个。今年又把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等。 3、执政方式行别转变,执政能力得到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原有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习惯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