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蜀道难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11-12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蜀道难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39d7ff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cb

第4课 蜀道难练习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塞(sāi) .

石栈(zhán) 扪参历井(mén) ..

砯崖转石(pīng) .

飞湍瀑流(tuān) .磨牙吮血(shǔn) .

B.怒号(hào) 猿猱(náo) ..C.崔嵬(wéi) 喧豗(huī) ..D.巉岩(chán) 咨嗟(zhī) ..

【答案】 C(A.塞:sài,栈:zhàn;B.号:háo;D.咨: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组是( ) A.义愤填膺 扪心自问 曲折莹回 楹联 B.一夫挡关 豺狼之心 望帝啼鹃 崔嵬 C.峥嵘岁月 面目狰狞 开门辑盗 湍急 D.敷衍塞责 气魄宏伟 闻名遐迩 咨嗟 【答案】 D(A.莹—萦;B.挡—当;C.辑—揖)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B.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剑阁峥嵘而崔嵬 ..D.枯松倒挂倚绝壁 ..

【答案】 B(然后:古代是两个词,“然”,当“这”讲,代上句话,“后”是“以后”的意思。今天是一个词,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4.从词的活用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使人听此凋朱颜”中“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雄飞雌从绕林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答案】 C(题干与C都是使动用法)

5.诗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作者的用意是( )

A.诗人一开篇就以此句极言蜀道之难,用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以下反复出现,使它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 1 -

B.诗人反复使用这样的句子,是为了突出蜀道之难,加大全诗的气势。 C.诗人以这句诗作为发语词,以便为下面写各个景点作铺垫。 D.在诗的感情转折处,诗人用此句拓展出蜀道上的奇丽景色。 【答案】 A

6.对《蜀道难》一诗,下列理解和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该诗大体按照由今及古,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B.该诗写蜀道,最后是写蜀中要塞剑阁,写剑阁险峻高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且反复咏叹,以强烈的感情强调出蜀道的高峻、崎岖、险要,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D.该诗句子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多次换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答案】 A(应是“由古及今”,而非“由今及古”。) 7.本诗中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这主要表现在( )

A.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

B.诗人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把蜀道比作神仙、上帝,让人望而生畏。 C.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使诗情迷离恍惚。

D.透过诗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答案】 A 8.默写。

(1)《蜀道难》中感情强烈且反复出现的咏叹句是:______________。 (2)此文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写在山巅行走的艰难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展示蜀道一派奇丽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4)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砅崖转石万壑雷 (5)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2题。

- 2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A.“莫”是没有的意思,“虽”是虽然的意思。 B.“莫”是没有的意思,“虽”是即使的意思。 C.“莫”是没有人的意思,“虽”是即使的意思。 D.“莫”是没有人的意思,“虽”是虽然的意思。 【答案】 C

10.李白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出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有,下有”四句写面,描绘蜀道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11.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做简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12.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3~14题。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 3 -

【注】 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3.“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寒”字十分传神。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 14.“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抒发了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15.对这首古诗内容形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歌。“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用做诗体名称。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的原因是胡地多凶险,常有性命之忧。 C.“飙风”即狂风。“何修修”形容树顶像干枯的鸟尾一样,“何”是“多么”。 D.“衣带日趋缓”是说乡愁使人日渐消瘦。“心思不能言”指乡愁难以表达。 【答案】 B(原因分析狭窄了,应该还要包括“乡愁”的因素。) 16.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滞留胡地思念故乡的古代诗歌,诗歌中充满苍凉悲怆的情调。 B.“胡地”二句写了恶劣的天气,也描写了凄凉的景象,这些都触发了乡愁。 C.“离家”以下四句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忧愁苦闷。 D.这首诗杂有三、四、五、七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答案】 C(主要运用夸张手法。) 四、高考热点

17.将下面的一句话改写成一个陈述语气的单句。

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百年来,是在等谁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千百年来迎着漠风晕染出一片苍凉的陕北的柳,不知在等待谁。(原句有两个特点:一是用了疑问语气,二是用了排比句式。改写成陈述语气的单句时应合并修饰成分,消除疑问语气。)

18.某著名大报要写一篇关于“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研发团队奋力拼搏的新闻通讯,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