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简介)(无图表版)(终稿修订2016.7.20)(门户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简介)(无图表版)(终稿修订2016.7.20)(门户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3b28a8dcaaedd3382c4d326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净利润新分配法(简介)

作者:草根陈劲松

关键词:

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差距大 贫富两极化 净利润新分配法 草根陈劲松 全员持股 全员分红 员工贡献换股

当今全球大多数国家,在都实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情况下,学校应届生“毕业即失业”,因此,为了获得一份工作,只能接受极低工资,甚至主动向企业提出上班不要薪水,只求获得工作经验;往届生也一直面临着企业频繁裁员,被裁员后,为获得新工作以还房贷、养家糊口,也经常不得不接受低工资。不少设计类、咨询类、投资类等等企业,要求求职者在面试前,先为企业做事,而后绝大多数都不会有回应。

同时,企业将员工工资当作成本,因而,一边极力压低员工工资,一边极力让员工多干活。又利用政府消极监管、能够用辞退威胁、威权压制员工等,想方设法压榨克扣员工工薪,如扣绩效,业绩提成不透明,随意

多算迟到次数,不买社保公积金或不买齐全,实行大小周、六天制等变相加班又不给加班工资,强行要求高价购买工作制服、手机,不达条件不退全款,等等。在日常管理中,还常有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向员工灌输“工作是老板给的”,潜台词是员工要对老板感恩戴德。

这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性的收入差距过大与贫富两极化问题。

当今全球性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化问题,已经愈演愈烈。极少数人掌握着绝大多数国民财富,并且越来越多。中国、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无一幸免。瑞士信贷银行《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财富263万亿美元,其中,1%最富裕人口,占据全球财富的48.2%,10%最富裕人口,占据全球财富的87%,50%较不富裕的穷人,占据全球财富不足1%。

参见《瑞士信贷银行2014年全球财富分布图》。

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化,给全世界制造了诸多重大问题。 1、造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中底层民众,收入低,生活质量低下。

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化,导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中底层民众,收入低,生活质量低下。但同时,

房价高、医疗贵、物价高,物价上涨超过工资上涨、远超过银行存款利息;以至于广大中底层民众,一生都在为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而奔波劳碌,一套自住房产要耗尽10-30年时间才能挣到;富人却从来不需要关心这些。

2、造成巨大的社会矛盾。

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化,直接导致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在富人和平民之间的分配失衡,并带来一连串问题。平民及其子女的教育质量低、素质能力文化水平低、医疗质量低、健康程度低、生活水平低、生活幸福感低、自我实现程度低、受尊重程度低,处处受气受歧视。富人及其子女受教育质量高、素质能力文化水平高、医疗质量高、健康程度高、生活水平高、生活幸福感高、自我实现程度高、受尊重程度高。

收入、贫富差距,导致的富人与平民这“八低八高”的巨大差异,最终将社会撕裂为两个对立的阶层:资本家阶层、平民阶层(以工薪阶层为代表的社会中底层)。这种阶层的分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固化,并且一代一代的遗传下来;在中国正在完成固化,如果不纠正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公平,也将一代一代遗传下去。社会阶层的分裂与对立,衍生出仇富、仇官、仇警、仇视政府等心理,衍生出不时发生的报复社会行为、劳资矛盾,导致极端、分裂、恐怖思想泛滥,导致游行、示威、抗议、骚乱等群体性事件暴增等诸多社会问题与冲突。

3、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化,导致社会财富被集中于极少数富人的手里。为了追逐利润,富人们将巨额财富用于投资;在全球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他们投资获得的利润太多,无论怎样奢华消费,也只能用掉一小部分;其余巨额利润大多被用于再投资,形成一个“投资——产生利润——用利润追加投资——产生利润??”的无止境的循环。在此循环下,社会消费品及其上游各种商品的供给,因此无限的增加。

占人口极少数的富人,他们人数太少,无论怎样消费,也拉升不了社会消费水平。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有巨大消费需求,却因为全球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扭曲、不公平,导致收入过低,只能满足最低限度的、基本的生活和繁衍下一代工人,没有多余的钱去消费,消费能力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区间内。

无限增加的商品供给,与有限的消费能力,导致商品供给严重过剩、全社会供需失衡;积累到一定程度,生产(供给)过剩型经济危机就必然发生:企业大量倒闭,职工大量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参见《经济恶性循环图》。

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活动缩小到库存降低至合理的正常周转水平、商品供给量小于社会消耗量,投资才会回升,进而就业回升、消费水平回升,再拉动投资增加??直到严重的商品供给过剩,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