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第六次适应性测试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第六次适应性测试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40ade0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e

2008年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第六次适应性测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混淆(xiáo) 信手拈来(niān) 倘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B.供给(gōng) 春色撩人(liáo) 囤积(tún) 蒙头转向(mēng) ....C.模样(mú) 并行不悖(bèi) 包庇(bì)) 伺机报复(cì) ....D.贮藏(zhù) 瞠目结舌(chēng) 鞭笞(chī) 解甲归田(jiě) ....2.依次填入下面各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不管窗外天空多么漆黑, 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 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作 。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 在窗子里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A.只要 只要 类比 镶嵌 B.如果 倘使 类比 装裱 C.如果 只要 衬托 装裱 D.只要 倘使 衬托 镶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5岁高中状元的赵秉忠的被明朝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长达2460字的状元卷,因残损严重,日前在辽宁博物馆展出了它的复制品。

B.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叫刘跃进》因深受专家厚爱,荣获第四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2007)最佳专家奖”。

C.出版于1906年的《秦中官报》的前身《官报》,1898年创办于西安,是第一次陕西报刊中采用外国通讯社电稿的报纸。

D.文化部授予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的西安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重建苏联,谁就非常愚蠢。 B.她的热心、肯受累、肯负责,令曾经仇视她的人感动啊!

C.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从2008年1月1日至9月30日更名为《奥运频道》。

D.著名作家朱鸿对何三坡用在博客上撰文炮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方式求名的做法:既叹为观止,又丝毫不感到奇怪。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姬归汉”佳话质疑

东汉大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为胡骑所获”,成了匈奴一个贵族的妻子,后来蔡邕的故交曹操在汉廷秉政,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这就是一直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很多文人都称其为“千古盛事”。

称这件事为“佳话”当然有足够的理由:蔡文姬不但出于名门,本人也是一个才女,史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是一种大众心理;作为政坛新贵的曹操,日理万机之余,还能为一个小女子操心,不惜重金,更使“佳话”添色。

但最近重读蔡文姬自述遭遇的《悲愤诗》,以及记载她零星事迹的《后汉书》,不禁有了点异样的感受,并突然想起了一个千百年来似乎被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盛赞某事为“佳话”、“韵事”时,是否应该更多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坦率地说,我们在艳称“文姬归汉”是“千古盛事”时,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是关注得相当不够的。蔡文姬在曹丞相派人赎她之前,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下二子。作为一个深受汉文明薰陶而今沦落异域的女子,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诚的,这在其《悲愤诗》中有清晰的表露,但我们能不能说,她对栖息达十二年之久的“胡地”,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就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依恋呢?从人性的角度,自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无论如何,蔡文姬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母亲。而文姬归汉是只身而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旁鼓掌叫好时,承担女性、母亲双重角色的蔡文姬实际上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蔡文姬却要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一点。

蔡文姬返回故土后,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犯法当死”,还是蔡文姬于寒冬里赤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曹操求情,感动了曹操和当时在座者,才得免死。对蔡文姬来说,更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悲愤诗》中

记述文姬婚后生活有两句诗颇耐咀嚼,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颇能看出她在家庭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境。可以认定,文姬归汉以后,生活是并不幸福更不美满的。

“文姬归汉”,当事人有与儿子生离死别之痛,而且她并未因此换来幸福的生活,怎能称其为“佳话”?如果说它是佳话,只于曹操是佳话,因为烘托了这位当朝宰相的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美德;只于旁观者是佳话,因为满足了一种大众心理。

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至于“佳话”、“韵事”中的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 5.下列不属于“文姬归汉”被传为佳话的理由的一项是

A.文姬归汉,使得蔡邕得以父女团聚,消解了痛苦的心情,享受到天伦之乐。 B.蔡文姬出于名门,并且是一个“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才女。 C.文姬归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符合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的大众心理。 D.文姬归汉,体现了曹丞相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高尚美德。 6.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的人们,都更多地考虑了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 B.“胡地”生活了二十年,文姬对汉朝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真诚的。 C.“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D.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的嗜好,并且重物轻人。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姬之所以能够归汉,一方面的原是可能是“金璧”等重礼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曹丞相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

B.文姬在与“胡地”家人分别时,从人性的角度看,极有可能对“胡地”,对丈夫儿子,有一定的感情上的依恋。

C.文姬归汉后遇人不淑,董祀品行不端,犯法闯祸,而且在家里给过文姬人格上的歧视。 D.文姬归汉,对于曹丞相,对于旁观者的文人们是佳话;但是对于文姬本人,对于胡地的丈夫儿子,可能是残忍一些的人生大痛。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③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

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④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①中涓:宫中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③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指太子。④碣石:位

于河北昌黎。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 克:能够 .B.将尽厥职焉 厥:他的 .

C.既反国而隐焉 反:通“返”,回到 .D.相与泫然 泫:雾气潮湿 .9.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复国之志的一组是

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②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③有松可荫 ④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也 ⑤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 ⑥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养民,从小读书,喜好《楚辞》及诸子经书,涉猎广泛,学问渊博。在朝为官做太子少傅,后来弃官离家来到华山当道士,仍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

B.像古代的伯夷、叔齐那样住在山野,采集着野菜,并且互相谦让着吃,这样的生活,本来就是范养民的心愿。

C.即使天气睛明,雾气散尽,站在华山顶上东望,也仍望不见“宫阙山陵”的半点影子,但范养民一定曾多次长久地东望过。

D.全文的中心是描述庵的规模和环境,主旨是歌颂和赞美庵主范养民的人品和操守。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

(2)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1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