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 - 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 - 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42b33d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75

答案:(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6分 3.64 标准差 2.93 0.61 难度 区分度 0.33 0.06 0.15 0.61 0.18 选A 选B 选C 选D 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

[考查意图]考查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分析解答]从图像分析可知,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不仅种群密度大,而且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种群密度小,而且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新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余一个种群时,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所以本题应该选C。 [错因分析]有18%的考生选择了选项D,这部分考生分析能力需要提高——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没有生产者,消费者是不能独自存在的。

[复习提示] 在高考全国Ⅰ卷中,近五年来对生态学知识的考查,往往是涉及图像分析的一道选择题,例如2007年的选择题第3题,2006年的选择题第4题,2005年的选择题第5题,2004年的选择题第5题,我们要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D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6分 3.98 标准差 2.83 0.66 难度 区分度 0.32 0.09 0.06 0.19 0.66 选A 选B 选C 选D [考查意图]考查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基础知识。

[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部分内容,硝化细菌是自养细菌,能利用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为自身生命活动合成ATP,故氨可作能源物质,同时也可把氨转化成氨基酸或核酸、ATP等物质,也可作氮源,所以选项A正确;某些细菌如蓝细菌(蓝藻)、光合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来合成有机物,所以选项B正确;生长因子的概念就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能力有限,必需要补充的微量有机物,所以选项C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可以用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品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等细菌。使用时,将带菌材料接种在灭菌的含有伊红和美蓝培养基中,如果材料中含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有机酸)就与伊红和美蓝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所以选项D的叙述是错误的。

[错因分析]19%的考生选择了选项C,说明相当一部分考生对生长因子不理解——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就叫做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它们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微生物之所以需要补充生长因子,往往是由于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复习提示]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以及发酵工程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4.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

abcd线性DNA分子的酶切示意图

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 A.3 B.4 C.9 D. 12 [答案] C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6分 4.26 标准差 2.72 0.71 难度 区分度 0.32 0.02 0.14 0.71 0.13 选A 选B 选C 选D [考查意图]考查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和考生的推理能力。

[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方面的内容,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后会留下特征性的黏性末端,一次切割后,会把DNA分割成两个片段。如果将图中的三个切割位点自左至右依次标为甲、乙、丙,由甲处切,可产生两个片段,即a和右边的b+c+d段,如果只从乙处切,就有a+b和c+d 段,如果只从丙处切,就有a+b+c 和d段;从甲、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从乙、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从甲、丙同时切,就有a、b+c、d段三种片段;从甲、乙、丙三处同时切,就有a、b、c、d四种片断。综上所述,不重复的片段为9种。

异曲同工的思维还有:从这三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片段种类有四种(即a、b、c、d四种);从其中两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三种(即a+ b、b+ c、c+d三种);只有一个切点,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二种(即a+ b+ c、b+ c+d两种)。故最多能产生片段种类4+3+2=9种。所以本题应该选C。

[错因分析]14%的考生选择了选项B,13%的考生选择了选项D,本题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一是读不懂题;二是思维力欠缺。即不能利用题干所给条件综合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复习提示] 该题近乎于一个智力游戏,是用生物学知识包装的一个测定智商的试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生物属于理科,需要理性的思考,在学习时,教师和学生不能因为有大量的知识要去记忆而忘记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此题思路其实有点沿袭了(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试卷选择题第7题)现有一长度为1000碱基对(by)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000 by,用KpnI单独酶切得到400 by和600 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I、

KpnI同时酶切后得到200 by和600 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答案:D

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 D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6分 4.33 标准差 2.69 0.72 难度 区分度 0.40 0.11 0.07 0.10 0.72 选A 选B 选C 选D [考查意图]考查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知识。

[分析解答]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体细胞融合时,均可采用离心、电刺激、振动等物理方法或化学促融剂如聚乙二醇等方法;植物细胞的外面因有细胞壁会影响原生质体的融合,故应在实验前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而动物细胞之间往往存在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从而影响细胞的分散,故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就是利用经抗原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筛选、培养而获得的;甲乙两个品种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所得后代染色体数目是两品种正常杂交(通过受精作用)后代的两倍。所以本题应该选D。 [错因分析]11%的考生选择了选项A,原因是这一部分考生对人工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诱导融合的方法类似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住,同时对体细胞融合和生殖细胞融合所得个体的区别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