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5 侍坐学案 长春版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九年级语文下册 5 侍坐学案 长春版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43f8c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a

8.侍坐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2.难点: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他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介绍《论语》 《论语》是先秦 家典籍,孔子的弟子编纂, 体。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人的话,也有弟子间互相谈论听到的孔子的言论。共20篇。 , , 和 合称“四书”。 三.介绍孔子 孔子名 ,字 , 国陬邑人, 时期 , , 家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 ”。 四.介绍本文 本文是谈志向的,是通过弟子们的言谈,动作,神情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点。 五.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 曾皙 饥馑 哂笑 俟 小相 铿然 沂水 舞雩 六.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居则曰 2.率尔而对 3.摄乎大国之间 4. 比及三年 5.夫子晒之 6. 愿为小相焉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何伤乎 9.冠者五六人 10.其言不让 七.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文概括段意。 八.重点探究 1

(一)第一部分 1、孔子在问什么? 2、孔子这样出场给你以什么印象?

(二) 第二部分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2、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三)第三部分 1、孔子为什么笑子路?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怎样?

3.孔子评曾皙:“吾与点也!” 好象他没有谈到治国的问题,好象只不过是描写了一幅“春游图”,为何他老人家说“吾与点也”?

2

参考答案

二 儒 语录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 三 丘 仲尼 鲁 春秋 思想家,教育家,儒 仁

六.1.闲居,平时在家的时候 2.轻率,急忙 3.夹,迫近 4.等到 5.笑 6.迎宾赞礼的人 7.才能 8.妨 9.成年人 10.谦让

七.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八.(一)1. 但他有没有一上来就问呢?而是先用温和的话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的话讲了两层意思:1.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2.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该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诱。

2. 态度和蔼,思想明智等

(二)1.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

3

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曾皙很潇洒、淡泊功名、高雅。 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三)1. (因为他不谦让,不合礼)以笑代责,既是善意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从中能看到孔子对学生怎么样呢?(爱护、尊重) 对冉有和公西华谦虚的态度,孔子是欣赏的,因此他不但没有笑他们,反而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才能。尤其对公西华的才能,孔子是深信不疑的。他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从中又能看到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怎么样呢?(了解)

2. 子路——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冉有——叹之。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公西华——惜之。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

3. 曾点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述而曲折表露出来。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曾皙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融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的春光,既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以引申为道德上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的喟然赞叹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