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学语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4b4c8d649649b6648d74732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5分) 1、 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代乐府诗的是 A、《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B、《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C\\、《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D、《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行文特点是

A、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B、娓娓道来,有条不紊 C、客观求实,笔法冷峻 D、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3、下列诗歌中属于律诗的是

A、杜牧《泊秦淮》 B、陆游《关山月》 C、李白《行路难》 D、王维《山居秋暝》 4、在《香市》中,作者写往昔香市的盛况,所运用的是 A、景物描写 B、人物描写 C、场面描写 D、细节描写 5、《咬文嚼字》一文的作者是

A、茅盾 B、冰心 C、朱光潜 D、钱钟书 6、下列诗人中属于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的是 A、李白 B、王维 C、王昌龄 D、杜甫 7、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包孕对比关系的两个词语是 A、“人境”与“车马喧” B、“心远”与“地偏” C、“采菊”与“见南山” D、“真意”与“忘言” 8、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的抒情方法是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9、杜甫《兵车行》中反映当时社会反常心理的诗句是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B、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C、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D、长着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10、《红楼梦》的体裁是

A、文言小说 B、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 C、短篇小说 D、诗体小说 11、在《八声甘州》中,关联上片写景和下片抒情的词语是 A、残照当楼 B、红衰翠减 C、登高临远 D、妆楼长望 12、《声声慢》中引词人故乡之思的景物是 A、晚来风急 B、梧桐细雨 C、黄花 D、雁过

13、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与张生的主要性格判别在于

A、是否追求爱情自由 B、是否鄙弃功名利率 C、是否反抗封建礼教 D、对爱情是否真挚专一

14、下列各句中采用例证法说理的是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D、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15、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是 A、舍本逐末 B、望洋兴叹 C、祸起萧墙 D、功亏一篑 16、下列不属于李密《陈情表》使皇上罢诏的原因的是 A、标举孝道 B、真挚感人 C、言辞犀利 D、文笔优美 17、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运用演绎论证的是

A、盘根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D、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8、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说中,谈到的“三事”包括 A、精神独立 B、学术自由 C、砥砺德行 D、道义相勖

19、在《谈时间》中,作者借乾隆下江南的故事i意在说明

A、人生短暂,能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少 B、人生如果是为名为利,结果只能虚度此生 C、人生在世应该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 D、人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做的什么 20、《故都的秋》一文为了突出北京秋“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运用了 A、对比手法 B、夸张手法 C、象征手法 D、比喻手法 21、《箱子岩》一文重点描写了大端阳节什么场面 A、狮子舞 B、社戏 C、灯会 D、赛龙舟 22、《马伶传》的作者侯方域是

A、明末清初散文家 B、元末明初散文家 C\\、明末清初小说家 D、元末明初小说家 23、曹操的《短歌行》(其一)反复咏叹渴望招纳贤才的心情,使整首诗显得 A、悠然自得,平淡率真 B、自然含蓄 C、富有情趣 D、格调苍劲,感情深沉 24、下列诗作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 A、《燕歌行》 B、《从军行》 C、《行路难》 D、《兵车行》

2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秋日黄昏行旅图的中心画面是 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 C、古道西风瘦马 D、夕阳西下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 27、诗集《北方》的作者是————

28、老舍在短篇小说《断魂枪》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是———— 29、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末”指的是————

30、在《论快乐》一文中,钱钟书认为“快乐”是由————决定的

31、李白《行路难》一诗中运用了吕尚典故的诗句是———————— 32、瀚海阑干百丈冰—————— 33、更能消,几番风雨————

34、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 35、————————,厩马肥死弓断弦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36、男有分,女有归 分——

37、无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 38、明辨之, 笃行之 笃—— 39、都城过百雉 雉——

40、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莫—— 4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

4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 4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所以—— 44、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几—— 45、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得—— 四、翻译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7、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48、盘根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49、丘未之逮也,而有志也

50、此所谓“藉寇兵而賷盗粮”者也

五、理解与分析(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51、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最后一段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一线光,一个亮,这不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出来的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 作者“心灵的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 这里体现出作者要走的是怎样的人生道路? 3、 从这里可以看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52、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呉、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呉、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賞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1、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的含义 用善骑射 用—— 为汉中郎 为———— 自负其能 负——

数与虏敌战 数————

2、 分析文帝所说“子不遇时”的含义 3、 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53、阅读《炉中煤》的第一节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我年轻的女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炉中煤”的燃烧象征意义是什么?

3、这首诗写于何地,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的? 54、阅读《礼记。大同》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悪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悪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这一语段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

2、 孔子认为“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3、 孔子以为“大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

55、阅读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文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1、 这一部分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分析出论敌论点的? 3、 作者举出论敌论点的依据有哪些? 4、 作者是怎样批驳论敌论点的? 六、诗词赏析(10分)

56、就谢枋得的《小孤山》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小孤山 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玉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七、作文(50分)

57、从下面这首诗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明智

南宋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他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朱熹领悟到读书才能使心灵澄明。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池水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人的心智明朗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获得的。

如我们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他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读书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走出湖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读书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