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高中数学_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5aa305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10

型,会用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在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中学习了利用排列组合知识求某些随机事件的概率,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随机变量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2、能力储备:学生能够用概率统计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思维尽管活跃,但思考问题容易片面、不够严谨,有待提高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性质是概念的外延,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内涵是一个必然事件分解成有限个互斥事件的概率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应在概念的生成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效果分析

一、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完成情况的再认识

1.学的重点应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含义与性质而非如何求概率

我们明确教学设计应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设计教”,不是为了 “老师的教而设计学”。 历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概念的教学过程并形成解题时将分布列问题转化为求互斥事件的概率的意识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2.循序渐进的教学

本节课中,教师心中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围绕“从函数的角度理解离散性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例1:某人抛一颗骰子,出现的点数有几种情况?如何表示?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让学生上台通过投掷骰子,具体演练,让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这个问题引出了分布列的概念,本节课将数学概念的引入情境化、顺其自然、不强加于人,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苛求与形式,使得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站在知识整体的高度教学

本节课从知识整体的高度设计教学,使得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得出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最后的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使得知识网络化,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了知识。

二、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通常会把自己当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过多的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习惯

5

于听老师来讲解而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建立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引导、启发,让学生逐步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我在每个问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力争提问准确到位,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考有价值,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完善和加深。但由于时间的把握,以及对学生的放手程度上实施落实的可能还不到位,有待改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不断总结、反思。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教材分析

概率是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演绎的研究,而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归纳的研究,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第二节,它是一个必然事件分解成有限个互斥事件的概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整体地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及其相应值的概率, 全面描述了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并为定义随机变量两种最重要的特征数即数学期望和方差奠定了基础。

因此,“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作为概率与统计的桥梁与纽带,它既是必修3概率知识的延伸,也是统计学的理论基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的好的素材,能够提升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评测练习

跟踪训练1

(1)设ξ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其分布列为

ξ P 则P(ξ≤0)=________.

k

(2)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P(X=i)=i (i=1,2,3),则k=________; P(X≥2)=________.

2

6

-1 1 20 1-2q 1 q

跟踪训练2

8件产品中有6件一级品和2件二级品,从中任取3件,其中一级品件数为X,求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 当堂达标

1.已知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如下表(其中a为常数):

X P

则下列计算结果错误的是( )

A.a=0.1 B.P(X≥2)=0.7 C.P(X≥3)=0.4 D.P(X≤1)=0.3

2.设随机变量X等可能取值1,2,3,…,n,如果P(X<4)=0.3,那么( ) A.n=3 C.n=10

B.n=4 D.n=9 0 0.1 1 0.2 2 0.4 3 0.2 4 a 3.已知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如下表所示,其中a,b,c成等差数列,则P(|X|=1)等于( )

X P

1112A. B. C. D. 3423 能力提升

将3个小球任意地放入4个大玻璃杯中,一个杯子中球的最多个数记为X,求X的分布

7

-1 a 0 b 1 c 列。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课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完成情况的再认识

1.学的重点应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含义与性质而非如何求概率

我们明确教学设计应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设计教”,不是为了 “老师的教而设计学”。 历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概念的教学过程并形成解题时将分布列问题转化为求互斥事件的概率的意识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2.循序渐进的教学

本节课中,教师心中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围绕“从函数的角度理解离散性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例1:某人抛一颗骰子,出现的点数有几种情况?如何表示?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让学生上台通过投掷骰子,具体演练,让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这个问题引出了分布列的概念,本节课将数学概念的引入情境化、顺其自然、不强加于人,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苛求与形式,使得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站在知识整体的高度教学

本节课从知识整体的高度设计教学,使得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得出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最后的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使得知识网络化,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通常会把自己当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过多的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习惯于听老师来讲解而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建立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引导、启发,让学生逐步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我在每个问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力争提问准确到位,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考有价值,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