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6131bccccbff121dc36839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大庆市第一中学 张岩

●课前分析

此课是我代表黑龙江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参加“送培下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展示课。我带着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到青冈、望奎和绥棱三地一路送课和交流。《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一课就是参考程老师2011年在广东省的学术研讨会上讲授的代表课《锦瑟》而打造出来的。

1.以硕士论文为理论基础。

基于对程少堂老师语文教学思想与“语文味”教学理念的认同,我以《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为题,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答辩时,五位评委一致给出了“优秀”的成绩并叮咛:“这篇文章是研究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的,18万字的硕士论文是要争取出版的。程少堂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界很有影响,所以你一定要继续研究并把它完善!”

在“语文味”理论的基础上,我用整整两年的时间把握住任何一个可以求证语文味教学法的机会。由最初的18万字到最后的28.5万字,终于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语文教育教学专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2.以实践经验为科研课题。

实践研究期间,我都在反复琢磨和推敲程少堂老师所提出的:“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一观点。与此同时我主持并研究了《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该科研成果已经编写成三本校本教材在全国出版并发行。目前,学生完全可以独自熟练使用的阅读方法有四类:

①“四问法”是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方法: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写得怎样?

②“四美法”是用于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③“四知法”是用于诗词赏析的阅读方法:知背景+知作者+知内容+知主旨。 ④“八步法”是用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文化内涵、表达情感。

程少堂老师提出的“一语三文”衍生出的课题研究中的“四美法”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课的授课环节主要理论依据。

3.以“一语三文”为设计思路。

看看身体力行地走在最前面的语文教育教学界的前辈们:蔡明、胡明道、李卫东、赵谦翔、程少堂、邓彤、黄厚江、余映潮等,哪一个不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典范?

怀着对他们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敬畏,我逐一地对其进行研究与实践。亲身体验他们的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化与沉淀,而此节语文课就是借鉴程少堂老师所提出的“一语三文”的教学思路而讲授的。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好,咱们开始上课。因为你们坐车而来,老师也从大庆赶来,咱们或许都有点累了,那我先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啊!要不?(生答要。)

师:如果你们有掌声我就给!(生鼓掌!)好了,我歌唱得不是很好,但我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如果这首歌你们会唱,你就和老师一起唱,行不行?(生答行。)

师:我们今天的授课内容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么咱就唱这个行不行?(师生击节而歌,好不快活!)

师:那么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作品? 生: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说过的我们不再重复,只要说上下对句含有“月”字的诗词就行。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你积累了很多。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知道其他的含有“月”诗词?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蛮帅的,还有没有?我提醒一下:张继的《枫桥夜泊》:“烟笼寒水……” 生:“月笼纱。”(生齐背。) 师:“夜泊秦淮……” 生:“近酒家。”(生齐背。) …………

师: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没有同学知道?“春江潮水连海平……” 生:“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生齐背。) 师:再提示一下,李煜还写过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生齐背。)

师:很好,这些都是含有月的诗词,那大家想一想:别人笔下的月和苏轼笔下的月有何

不同?我们先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水调歌头》。全班起立!(生齐诵。)

一、语言之美

师:大家可背可读,咱们再来一次。(生再次或背或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太棒了,那么咱们再加点难度。请大家打开《导学案》,上面有一首小歌谣,大家先读一读,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高低抑扬歌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同时思考其中含义。)

“平声起”“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个资料是老师从《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中找到的,那么咱们在读诗歌的时候,就来遵守这个原则。老师先解释一下:“平声平道莫低昂”就是在读一声和二声时,一定要保持语音语调的平直。“上声高呼猛烈强”就是在读三声时,要有力。而读到四声—去声的时候,你一要用最大的力气去读,读完快速的收。一会儿读《水调歌头》的时候,(示范)“明月几时有”,读的时候要慢一点,手要比划着,行不行?咱们尝试一下,好。咱们站着,手必须滑动。Do you Understand?

生:Yes!

师:OK!开始!(师边空划,边诵读。)好,请坐。感觉运动一下,还是很舒服的。那么,通过两种朗读方式你能否感觉到苏轼这首词的语言美,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那么你们想没想过,这首词的语言之所以这样美,是什么原因呢? 生:没想过。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为什么苏轼的这首词读起来这样美,唱起来这样动听?就是因为“平上去入”“高低抑扬”“迎回激荡”,“一呼一应”“合于自然”这是我们中国诗歌的一种什么美?

生:语言美。(生各抒己见) 生:节奏美。(生各抒己见) 生:韵律美。(生各抒己见)

师:很好。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初步品读了这首《水调歌头》,通过大声读、背诵的方式初步品味了它的语言之美。然后我们又知道它美在“平上去入”“高低抑扬”“迎回激荡” “一呼一应”之中。汉语平上去入的四个声调,形成了中国诗歌特有的和于自然,尽善尽美的风格。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苏轼所描写的天上人间。

二、文章之美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文章之美。它美在哪里呢?有人说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就能感受到它是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结果。那么我们通过三个环节,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谁来跟同学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背景?

生:当时苏轼被贬,来到黄州后非常想念自己兄弟,于是作了此词。 师:他因为什么事被贬呢? 生:乌台诗案。

师:还能说得再细致些吗?(生有些为难。)好,谁还能补充一下?

生: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也就是“文字狱”,被贬后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官,叫作团练副使。因此他一直很忧郁,于是在夜晚赏月时突发感慨,所以做了这首词。

师:太棒了。还有没有同学对背景有更加细致的研究?(生表示没有。)那么张老师在这里再做一下总结与补充。其实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大致可把背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家庭原因,另一个是政治生涯。刚才有同学提到他是因为想念兄弟才做此诗,那么家中还发生了哪些事,让他如此惆怅?苏轼在此之前还做过一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里写得是谁呢?

生:好像是他的父亲。

师:其实,是写给他的亡妻王弗的。 生:老师,给我们讲一讲苏轼的妻子吧?

师:好的。从刚才“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中,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苏轼对王弗的情之真,意之切。那么王弗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她不仅相貌出众,而且文思敏捷。苏轼夜读忘词之时,偶有遗忘,王弗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他书,她都约略知道,这让苏轼对她刮目相看,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但很不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而苏轼在写《水调歌头》的时候,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已经去世的父母的深切思念,又有对亡妻的万般不舍,还有对远在他乡的弟弟的想念。

师: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政治上的挫折。王安石与苏轼两派相斗,后来苏轼自求远离政治,流放在外,政治上不得意。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之后,我们要品一品诗文,品品诗文中的“景”“情”“理”。咱们再看一下这首词,找一下这首词中描写景的词或句。

生:明月几时有。 师:明月。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月光下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