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丹道法诀第十二讲(最完全版本) 12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转贴)丹道法诀第十二讲(最完全版本) 12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61d268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3

还有“用功”、“努力”之意。“勉强”在现代中文已无“学习”之意,而日文取其“努力”、“学习”之意,我以为颇合“学习”的古意。“勉强”即是“强勉”,《玄应音义》卷十三注“勖勉”之“勉,劝强也”;《尔雅·释诂下》郭璞注“强,勤也”;可知此二字联成的词应是“努力自强”之意,这才是“学习”的真谛。萧天石先生著《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说:“能自强者,天不能限;能自立者,天不能倾;能自尊者,天不能辱;能自达者,天不能穷。”又引曾国藩谓:“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强勉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问学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起。’《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工夫也。”欲成大学问,必须将古今中外各大文明之宗教、哲学、科学、文学、历史诸学之原始典籍及最新进展熟烂于胸,并一门深入下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达到极致,即可上通于道。故为学之要,以学道为本,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学道高”!道学是古今中外所有学科中最高的学问,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能得道,即是得一,得一则万事毕。《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人之知识在于积累,此即强勉之功,谓之“为学日益”。人之智慧在于不断摈除执见,即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即佛法之破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断除贪、嗔、痴、慢、嫉诸见惑、思惑;即道教内丹学“惩忿窒欲”、“止念

见性”等“损之又损”的功夫,谓之“为道日损”。学者在“为学”中一门深入地钻研下去,“益”之又“益”,直到最高峰,就会达到一个人类智慧的枢纽,在那里突然爆发出灵感,一窍通至百窍通,转识成智,转理性思维为灵性思维,即从“为学”转入“为道”。古代内丹家之学道,也要从读书始,故有“未有神仙不读书”之论,直至悟道之后,所有经典全是多馀,心中一字也无,原来大道不在书上。人世间的学问,涉及百科万事,浩如大海,穷尽毕生精力不能得其万一,然而悟道之后,发现人类最高的学问就在自己身上,是研究人本身的学问。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有一句警言:“人,要认识你自己”,西方哲人苏格拉底和马克思都以自己的智慧体悟到这点。马克思甚至预言未来人类的各门科学将统一成为一门科学,即“关于人的科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钱学森教授也在晚年提出“人学”、“人体科学”、“人天科学”的概念,虽然至今中国上层还缺少这样的大智慧,但却得到全世界亿万民众的呼应。内丹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其中集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丹学的开发、研究和传播必将为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作出贡献。佛教唯识学以为人的最高智慧有“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直到“法界体性智”。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修至无漏,得成所作智;意根(第六意识)无漏转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至无漏得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至无漏得大圆镜智;至修持完成

转智之全功,连第九阿摩罗识(Amla,亦称无垢识、白净识)的无始无明种子都转,得法界体性智。又据《了义海》,由明空不二证得体性空为法身;由空乐不二证得自性明照为报身;由空悲不二证得不灭而显万象为化身。由专一瑜伽见灵明性体之明照为大圆镜智;由离戏瑜伽得彼二无混、各各分明为妙观察智;由一味瑜伽得彼二无分为平等性智;由无修瑜伽得任运成办,为成所作智;修成四瑜伽得大手印之性空,为法界体性智。世间之修持功夫,欲祛病健身、返老还童,则丹道之命功最佳;欲转识成智、出神通灵,则禅密之性功最妙。其实禅宗、密宗诸法门之修持,无非追寻人之一点灵明性体,然人此一点灵明性体,本自具足,且与佛陀无异,所差仅是佛为觉为智,俗人为迷为识而已。迷则迷自本心,觉则觉自本性,人一旦觉悟,则灵明性体本不假修持,但能调驯之,保任之,切莫污染,而修持亦是徒增污染矣,因之丹道性功靠自悟,走以铅伏汞之路。既然人人之灵明性体都如佛陀一般无二,则密宗四瑜伽修持所得之种种大智慧人人亦潜在着,常人亦偶有性光显露,日常生活中亦会透出此种种大智慧,必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就学者而言,做事做学问亦应视作一种修持,人能对万事之隐情、中西学术之奥妙乃至各学科细微之分别,如掌上观纹明察秋毫,则为妙观察智之流露。直到学问达到会通中西、古今一贯的境界,少了分别心和差别相,则是平等性智之发现。学者在做学问上一

门深入,最后达到融会贯通、了如指掌的高境界,可谓大圆镜智之激起。人之处事治学熟能生巧,由巧通灵,许多难题迎刃而解,建功立业心想事成,则为成所作智之应用。人之为人为学,立功、立德、立言达此四种境界,则法界体性智必大放光明,成为具有大学问、大智慧之哲人。由此可见,释迦、老子距离我们并不远,人人可得而师之,人人可以与之对话,人人可具此浩然正气,成为正大光明、顶天立地之真人。修道有成之士,必能推往知来,视治天下如运诸掌然,皆可担当治国用兵之大任,为拨乱反正、扭转世局之高人。孙中山先生讲“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就是要求吾人作一个“正大光明”的人,直(直养而无害)、义、道(配义与道)三字,则是正大光明的根基。《孟子·公孙丑》云“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其《尽心下》又讲以养气功夫变化人之气质的程序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些话亦隐含了“正大光明”、“集义生气”的真义。世上万事有正义与邪恶之分,人亦分为正义之人与邪恶之人,正义之人为正义之事而振臂高呼,气机鼓荡,便是集义生气之例证。人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人存此至大至刚正义之气,则可在危难之际为正义事业,“虽千万人,吾往矣”。

《庄子·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