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628e43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2

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莽原》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色。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19.未名社

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20.狂飙社

狂飚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高长虹等。出版《狂飚》周刊及狂飚社丛书。狂飚社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21.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等。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22.弥洒社

弥洒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创办《弥洒》月刊。致力于创作,强调艺术无目的和灵感作用。

23.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是其特色。

24.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诗流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谈诗》等文阐述自己的象征诗理论见解。

25.新剧(文明新戏)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

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 “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国话剧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26.南国社

南国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话剧团体(成立于1923年),田汉创立,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

27.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是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28.学衡派

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以刊物《学衡》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他们是欧美留学生。其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29.甲寅派

甲寅派是文学革命后继学衡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复古主义派别,以刊物《甲寅》而得名。主要成员有章士钊等。其主要观点是赞美文言,反对白话,反对新文化运动。

30.太阳社

太阳社是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等等,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出版《太阳月刊》等。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但有左倾错误观点,否定和攻击鲁迅;创作了不少具有革命罗曼蒂克错误倾向的普罗文学作品。成员后都加入左联。

3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几种。左联成员发展到270多人,著名作家有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田汉、周扬、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蒋光慈、殷夫、柔石、胡风等等。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左联于1936年由于形势变化而解散。

32.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由南国社、艺术剧社、戏剧协社、辛酉社等组成的左翼剧团联盟改名而成的。剧联在工人、学生中开展了戏剧演出活动。

33.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于1932年,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等,出版会刊《新诗歌》,在内容方面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34.京派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而又带抒情浪漫气息,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35.论语派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以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36.“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胡秋原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他尖锐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分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张闻天以歌特(科德)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批评左联有些领导人的左的错误:否认“第三种人”和“第三种文学”的存在;把文艺只是作为阶级的“煽动的工具”、“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因此,这是一场复杂的论争,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论的倾向。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37.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出生于东北,“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的一些作家,有萧军、

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李辉英、舒群等,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一批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的、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

38.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上海市党部委员、国民党文人、军官组成,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品有黄震遐的《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等。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进行了批判,揭露他们的封建、法西斯反动性和“宠犬派文学”的本质。

39.现代派和现代诗派

现代派和现代诗派以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文艺月刊而得名,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的现代主义倾向,称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首领是戴望舒(《现代》月刊负责人之一),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当时在北平编《水星》杂志,与《现代》南北呼应)等。《现代》编者概括现代诗派特点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参看第40、41题答案)。

40.心理分析派

心理分析派是现代派小说之一,代表作家为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于小说创作。中国现代作家也有运用弗洛伊德学说于创作的,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庐隐、叶绍钧等,但都是以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为其主要特色,性心理描写为其中因素、成分。施蛰存在30年代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和手法。

41.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流派,也曾被称为海派小说。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鸥等。中国新感觉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内容多表现半殖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是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的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代表作有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在形式技巧上翻新花榉。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4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文协的会刊是《抗战文艺》,这是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文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

起了积极作用;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与现实和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43.七月派和七月诗派 七月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刊物而得名。《七月》于1937年10月创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停刊,并出版“七月文丛”、“七月诗丛”,1945年后,又出版《希望》、 《泥土》等刊物。《七月》等刊物培育了一批青年作者,小说方面有路翎,代表作有百万字长篇《财主的儿女们》。诗歌方面以艾青、田间为首(他们后来进入解放区),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邹获帆、彭燕郊、冀汸、牛汉等一批青年诗人,称为七月派或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以战斗的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诗为主要形式,是贯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44.后期浪漫派

后期浪漫派是指抗战时期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为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等。

45.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郑敏等九人。九叶诗派的特点是:既忠于时代和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他们的诗里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46.战国策派

战国策派也称战国派,是出现于抗战中期国统区的一个思想文化和文学流派,得名于他们编的《战国策》和《战国》刊物。主要成员为陈铨、林同济等。战国策派鼓吹“尚力政治”,错误地称当时的时代是“战国时代的重演”,抹煞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根本区别。文艺思想上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战国策派的思想观点适应了当时国民党专制主义政策的需要。但《野玫瑰》写国民党间谍抗日锄奸,不能完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