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67239166edb6f1aff001f41

论文题目: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看待中国卷入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应怎样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内容摘要: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及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一般市场中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性质及经济周期性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启示;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正文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大局限性是每过一段时期,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客观上必然造成生产和消费的必然矛盾。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造成了危机的产生。其次,一切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货币所具有的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已经包含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的商品远远超过了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因此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生产(决定性因素)-交换-分配-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因素所引起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破坏和中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绝对过剩,是相对过剩。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不足,造成商品积压,最后扩展成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为什么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由于经济危机后,迫使资本家更新固定资本,采用更新的科学技术,展开新一轮竞争,从而追逐更高额的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的。另外,经过一个周期后,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客观上也需要更新。更新后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大大节省开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旦固定资本更新后,由于采用最新技术,劳动效率提高,相应的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也提高,但是远远赶不上生产扩大的速度,因此会再度爆发经济危机,并且其周期会越来越短。这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周期取决于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寿命和更新速度,而固定资本更新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客观上促使固定资本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因此经济危机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另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经济危机的促进因素:即现代的信用制度对危机的促进作用。信用制度包括银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在资水积累过程

中,由于企业自身积累的限制,企业总是利用各种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利用债券、股票等手段广泛吸收资本,以此加速资本积累的过程。这种信用制度使再生产过程被拉紧到最极端的界限。在竞争和信用的作用下,资本积累加速的结果是:资本量的扩张、生产能力和产品迅速增长,劳动者贫困不断积累,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在经济

危机爆发时首先表现为信用危机,然后扩散到实体经济危机。美国这次的次贷危机就是一场由信用危机而导致金融危机并最终扩散到实体经济危机的例证。

1 / 3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因为这个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也揭示了一般市场中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性质及经济周期性的一般规律。

1、马克思经济危机可能性的条件,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也仍然存在,商品及买卖的债权债务关系仍然存在,因此仍然有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内生根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公有制经济的不成熟性、生产资料的局部所有、私人所有之间的矛盾。 这个根源派生出2个直接矛盾:

1)个别地区部门企业生产的主动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型。计划经济是短缺型经济,市场经济是相对过剩。市场经济本性是经济人的经济,即寻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自利性,寻求本企业、本部门利益或本地区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因此生产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矛盾,例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地方各部门的盲目重复建设等。出现很多混乱和盲目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计划经济不存在无限扩大趋势。市场经济从微观和中观来看,人民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热情。但是也出现了生产无限扩大趋势。由于消费者是广大劳动人民,尽管他们收入不断提高,但是与生产扩大的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8亿农民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而且投资的增长必然启动最终产品的生产不断扩大,可是劳动人民的消费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因此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三、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析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说明如下。

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是储蓄急剧增长,而消费增长缓慢。由于担心养老、住房、教育、医疗,劳动人民只能储蓄而不敢消费,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另外,税收政策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如个人所得税,特别是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严重偏高,压制了消费。还有地区差异,如东西部的差异也造成了相对过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仍然不成熟,国有资产团体化,大部分收益被国有企业内部消耗了,被一部分人占有了,而不是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有。而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半壁江山。他们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也必然存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经济也必然存在周期性和波动。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不存在两极分化,从制度上不存在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峰和低谷,存在周期性和波动。应该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生产角度和科技发展角度来说,原有固定资本不断完成其使命,随着科技进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动荡和波动。要求我们随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货币信用体系起重要作用。信用体系可以大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是,应看到风险,一旦陷入危机,首先破坏资本市场,然后必然影响实体经济。中国资本市场还刚起步,运营

2 / 3

很不规范。一方面需要尊重资本市场运行规律,另一方面要改善和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控。研究如何增加资本市场的正作用,减少反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危机是不成熟的公有制经济所要付出的代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生产力,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改革30年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但是也有弊端,体现在盲目性、分化性。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具有盲目性,没有在社会分配的层面兼顾弱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两极分化。 四、正确认识、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1、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我们正确认识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证明,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金融危机具有频繁性、多发性、国际性和严重化的特点。当代经济全球化主体上是资本的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此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当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过程,在吸收资本和经济迅速增长时,金融商品和一般商品也在加速膨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金融危机因素在内部积累。不仅如此,由于出口依赖发达国家,一旦出口受阻,生产过剩就会加剧。由于货币依托发达国家的货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中货币问题更不易控制,特别是在国际货币多元化、发达国家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商品和货币两方面都受到外部的巨大影响。因此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且频繁发生、日益深化。这是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基本特点。

2、有利于我们制定全面的经济和金融政策,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表明.金融危机虽然直接涉及金融货币问题,但并不仅限于此,而是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多方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防范金融危机需要系统化的措施和政策。基本目标是要保持商品和货币之间的适应性和相对平衡,防止生产过剩和金融发展过速;需要从内部生产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货币控制方面,从对外贸易和资本运动的影响方面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如劳资分配政策、区域发展政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外资政策、外汇政策、金融政策等等,而不只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必须看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部对内部的影响十分重大,更需要要推动国际经济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3、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情况下经济危机的成因,结合我国国情,可以知道,应对金融危机,就要积极缩小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包括8亿农民的消费能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那样,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工作。我们一定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主动克服社会矛盾,取得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