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试卷合集】重庆市渝中区2019-2020学年语文七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3份试卷合集】重庆市渝中区2019-2020学年语文七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699c6d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7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B.《荷叶?母亲》是一首借景写人、托荷叶赞母亲的散文诗。 C.《荷叶?母亲》结尾的“心中的雨点”指记忆中可怕的大雨。

D.《金色花》通过对文中孩子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母子情深,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曾子言①“鸟之将死,其鸣也哀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③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并不灵验。鲁迅先生敢于④直面惨淡的人生⑤他的遗嘱,同他以往的文章,乃至同他的为人一样,棱角分明⑥风骨凛凛。 A.①: ②。 ③。”④《 ⑤》, ⑥、 B.①: ②; ③。” ④“ ⑤”, ⑥、 C.①, ②。 ③”。 ④《 ⑤》, ⑥, D.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题文)《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性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父亲的病》 B.《琐记》 C.《故乡》 D.《无常》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

B.“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C.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D.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丑闻总是抱有一种安之若素的态度,那么幼儿园虐童事件就不可能让我们真正痛心....和思考。

B.最近,一些奇葩的名字引发广泛争议。有人给孩子起名“王者荣耀”,无独有偶,济南一对夫妇给孩....子起名“北雁云依”,被拒绝落户。

C.电影《芳华》上映后,许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认为电影所反映的部队文工团生活以及一些战争场面都与真实的情况大相径庭。 ....

D.世界那么大,我们想出去走走。可是去哪儿省钱又好玩?去哪儿舒适又安全?这些问题,大家讨论了好久,莫衷一是。 ....

二、名句名篇默写 6.按要求默写

①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 。 ②李白《峨眉山月歌》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③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抒写戍边战士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是: , 。 ④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联想到《论语》中: , 。 三、诗歌鉴赏 7.诗词理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寄北”是因为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B.“涨”字富有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之绵绵。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是虚写,它所创设的是一个与妻子团聚的欢乐情景。 D.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归期的问与答,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时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8.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本体: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

(2)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本体: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9.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田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

B.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C.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C.不亦说乎

D.尊君在不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B.博学而笃志/人不知而不愠 ..C.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吾日三省吾身/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4)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和“思”的关系,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 B.客人所说的“尊君”和元方所说的“家君”意思相同,都指陈太丘,在文中互换位置并不影响阅读。 C.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元方指责客人“无信、无礼”,这让客人很惭愧。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有关修身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自己的志向的重要性。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⑦班军⑧而还,一郡并⑨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值:适逢,碰上。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④败:毁弃。⑤既:已经。⑥汝:你。⑦遂:于是,就。⑧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⑨并:都,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2)吾今死矣,子可去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4)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

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我记得他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和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⑦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学校提供的晚自习教室里作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我体会了他的心意,便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胶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1)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2)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第③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