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复习题大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复习题大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6f2c7b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cc

3)儿童的基本的性别角色认同是在发展初期产生的男女自身认同的结果,这种男女分类虽然作为

男孩或女孩打上了社会性的标记,但基本上是认知的现实判断的产物。

4)柯尔伯格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①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②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

③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往往受环

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④“男子气”和“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⑤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这一过程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理上的差别开

始。

⑥这种习惯性观念旋即表现为“男子气”、“女子气”。

⑦一旦出现男子气、女子气之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⑧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形成,由双亲适当的行为所促进并巩固。 ⑨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5、论述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

答:1)动机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苏联心理学博士彼得罗夫斯基。 2)他指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各种不同的需要。……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3)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是由以下几个成分所构成的。

4)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个人的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兴趣是经常推动人们认

识活动的内部机制。

5)信念。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区行动并被意识到的需要系统。 6)意图。也是行为的动机,动机能够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个人活动的积极性。

7)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意向是一种活动的动机,它是没有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意向在引

起活动的最初阶段却保持着它一定的作用。

6、论述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答: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很多,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因素。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由于认知对象

本身的特点不同,因而认知结果也不同。

3)当时的情境会影响人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

恶与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情境的分析。

4)认知者本身的特点。包括: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经验不同,他的社会认知也会不同。②认

知者的性格。认知者性格不同会影响其认知结果。③认知者的需要。认知者需要不同,其认知结果亦不相同。

5)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

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6)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并从这假

设出发看待当前的事物。

7)事实上,人们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个的因素单独地发生作用的,而往往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对认知活动发生作用的。不过,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因素的作用更大一些,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小一些。

7、论述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

答:1)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2)宣传者的威信。宣传者有无威信,这对被宣传者的转变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宣传者本身威信高

则其宣传效果好;宣传者威信不高则其宣传效果差。

3)转变态度的个人因素。

①态度转变也有个别差异,即使在同一情境内接受同一宣传,人们也并不作出相同的反应。

②个性特点主要指以下几项:a、自尊心的强度;b、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c、想象力的丰富性;d、性别;e、智力水平;f、当时的需要。

4)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

①宣传者进行宣传时,也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即人们的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仍持原

来的态度,即所谓逆反心理。

②人们发生对态度变化的抵抗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地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言过其实,或强调得太过分,则其效果也不好。主观原因方面:a、个人的自由是否被限制;b、人们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

8、论述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

答:1)态度转变也有个别差异,即使在同一情境内接受同一宣传,人们也并不作出相同的反应。态度

是否转变与他本人的个性特点有关系。 2)个性特点主要指以下几项:

a、自尊心的强度。自尊心强的人一般不易被他人说服,自尊心弱的人比较容易被他人说服。 b、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是指人们对权威过分尊敬与服从,权威主义倾向强的人容易被他人说服。

c、想象力的丰富性。想象力丰富的人容易被说服。 d、性别。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女子比男子容易被说服。

e、智力水平。就一般常识而言,智力水平高的人似乎比智力水平低的人不容易接受宣传说服而转变态度。

f、当时的需要。如果可以满足本人当时最大的需要,逃避最大的惩罚,容易接受宣传而转变其态度。

9、论述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

答:1)宣传者进行宣传时,也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即人们的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仍持原来

的态度,即所谓逆反心理。

2)人们发生对态度变化的抵抗有主客观原因。 3)主观原因方面。

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地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言过其实,或强调得太过分,则其效果也不好。 4)主观原因方面:

a、个人的自由是否被限制;

b、人们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

10、论述社会舆论的心理效果。(或社会舆论为什么容易被人们接受与传播)

答:1)首先是社会舆论代表了群众的倾向性意见和综合观点,它本身具有许多客观的合理因素。

2)除了舆论本身的特点外,还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3)群众在主观上早就有了心理感受与心理准备,只不过还不很清楚,不很明确。这种心理倾向

遇到了舆论信息,转变为个人意见。

4)群众的激烈情绪是无法压抑的。

5)当个人生活受到挫折与困难不能解决时,最容易接受某种舆论。

11、论述暗示效果的主客观因素。

答:1)受暗示是由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的。 2)客观因素包括:

①暗示者本人的条件。包括暗示者的信心、知识、权力和地位等,他们都能对暗示的效果产

生影响。

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也会对人发生暗示作用。 ③多次发生的行为也会对人产生暗示作用。

3)主观因素包括:

①个人人格的倾向性与受暗示的效果有关系。从独立自主的倾向来看,缺乏主见的人,对于

暗示者的影响容易接受。独立性很强的人,往往具有反暗示性,更不会接受暗示。 ②发生的情境对暗示效果也能产生影响。 ③个人的身心状况也容易受暗示。

12、论述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

答:1)有关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可以从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与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两个方面

进行分析。

2)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包括一致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3)一致性方面,少数派团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只有保持一致性才具有影响力。这里的一致性不

但指少数派成员意见的一致,而且还包含少数派成员的行为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致性,即“坚持到底”。

4)独立性方面,少数派对多数派成员产生影响力,还必须具备行为上的独立性,表现与众不同,

使多数派成员感到压力,促使多数派依从少数派。

5)权威性方面,当少数派由权威人物组成,或少数派成员中有权威人物参与时,其影响力大大

增强。

6)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包括多数派成员内部意见分歧、缺乏团体凝聚力以及多数派成员对

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不明确。

7)多数派成员内部的意见分歧。多数派成员内部矛盾重重、意见分歧很大,缺乏统一的指挥,

则极易受少数派的影响,导致众从行为的产生。

8)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如果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则容易产生众从行为。 9)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

13、论述对米尔克拉姆服从实验的评价。

答:1)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这个实验缺乏科学道德。认为试验者通过命令“教师”用电击惩罚“学

生”,以观察被试对权威的服从程度,这种方法不可取,会给被试造成焦虑、内疚等消极心理。即使最后告知真相,也不可能彻底消除。

2)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既然作为科学实验,就总会有牺牲。何况服从实验结束后,试验者

已向被试作了解释,被试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早已烟消云散。

3)有些人认为,试验者出示假目的的心理学实验,是对被试的欺骗行为,这也是违反科学道德

的。

4)多数心理学者认为,出示假目的是为了获得可靠的结果,并无恶意,也未危害被试身心健康,

是可行的。

5)以广告公开征求被试以及给予4.5美元报酬的做法,可能给被试产生一种“迎合”心理,从

而增加了服从的人数比例。

6)也有人认为,实验取样没能做到随机化,可能缺乏代表性与普遍性,因此实验结果的推广价

值不大。

7)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尽管这一实验有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但也有许多可取的有点:a、

设计巧妙;b、指标客观;c、实验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

14、论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答:1)研究表明,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因素很多。

2)个人因素。包括认知、同情、情绪以及其他方面的个人因素。在同样的外在条件下,由于个

人因素不同,有人可能作出利他行为,而有人却可能未作出利他行为。

①认知因素包括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认知归因是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如果认识到

他人的困难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以帮助;反之则助人行为受到抑制。个人的公平动机也会影响其助人行为。

②移情与内疚感。移情是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等心理感受,即所谓将心比心,从而产生助人行为。内疚感往往会导致赎罪。研究表明,有内疚感的人比没有内疚感的人更有可能产生助人行为。

③情绪。人们当时的情景状态也是一种主观情境。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最能影响他的利他行为。

④其他个人因素。主要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

3)情境因素。人们的利他行为与当时情景有关。如果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更能激发自

己也去做好事。

4)被帮助者的特点。。主要指性别、年龄、仪表、等。

5)社会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利他行为也有区别。

15、论述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答:1)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2)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

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

3)环境因素。高温、拥挤、噪音等环境因素容易引发侵犯行为。

4)社会性因素。主要指大众媒介、去个人化的作用、受他人挑衅等。

a、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大众媒介对暴力的传播会增加社会大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

b、去个人化是一种自我隐匿不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个人的自我意识减弱,不回顾虑

他人的评价与指责,故敢于作出自己平时所不敢做的事,包括侵犯行为。去个人化的行为是匿名的行为,以逃避社会的责任。

c、受他人挑衅,在有他人挑衅的情况,更容易发生侵犯行为。

5)个人因素。在影响侵犯行为的诸因素中,个人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a、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侵犯。

b、个人的认知水平、道德品质也是影响侵犯的一个因素。

c、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如气质、情绪等特点,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