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2015.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2015.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7a9d111aa00b52acec7ca38

第三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一、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3.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4.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东到东海,西到陇西。

5.意义:①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②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始皇的大一统

(一)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1.皇帝制 2.郡县制(地方):直属中央管理,有任期,不世袭。 3.三公制度(中央):太尉:军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 。影响:1.巩固封建国家统一 2.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二)法律:颁布秦律 影响:积极:维护统治,长期沿用;消极:激起民愤,威胁统治 (三)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 影响:维系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纽带(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族的文化交流。) (四)经济: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 意义:促进经济交流。2.统一度量衡 意义同上。根本原因:有利于维护统治,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五)交通: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 影响: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

(六)思想:焚书坑儒。 影响:利: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弊:钳制了思想,加强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1.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秦为何能统一六国?

答:原因:1.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2.商鞅变法使秦国军事、经济力量强大(最主要原因)。3.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4.人民渴望统一。5.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质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 三、评价秦始皇(一分为二,史论结合)

功: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弛道,开凿灵渠,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等,促进了社会发展,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过:秦始皇统治时,滥用民力,赋税沉重,法律严酷,焚书坑儒,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秦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1.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2.皇帝制 3.郡县制 4.确立统一的疆域 5.统一文字 6.统一车轮两轮之间的距离7.统一货币

对现在的影响:1.县制 2.长城 3.灵渠 4.隶书 5.度量衡

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的暴政。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一 秦的暴政

1.大兴土木:长城,阿房宫,骊山墓;2.严刑峻法; 3.徭役、兵役、赋税繁重;4.秦二世更加残暴(公元

前221—公元前207),秦朝只存在了15年。

二、秦末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原因: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按律当死

根本原因:秦的残暴统治 结果:失败

影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刘邦项羽起义 项羽: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胜秦;刘邦:公元前207年入驻咸阳 灭秦

三、楚汉之争:刘邦(沛公)VS项羽(西楚霸王)刘邦胜 公元前202年 垓下之战(刘邦彻底击败项羽) 四、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 汉初政策:修养生息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1.什么叫做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2.为何会出现文景之治?因为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注意法纪,因此社会比较安定。 3.材料:“西汉初年,牲畜奇缺,连皇帝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也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库空虚,国家贫穷。

原因:1.秦的暴政 2.连年的征战(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2)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果?

措施:休养生息 成果:为西汉带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使国家的经济又恢复发展,开始变得富足。 (3)这种成果对西汉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经济的发展为西汉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西汉的发展,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出自这一时期的成语: 四面楚歌 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措施 (一)政治上:

1.削弱诸侯势力:背景:汉初刘邦大量分封王侯 王侯势力膨胀—七国之乱(汉景帝) 内容:实行推恩令(主父偃) 作用:削弱了诸侯权力和封地,巩固了中央集权。

2.加强监察制度:目的加强对各地官员监督 措施:地方:刺史制度 中央:司隶校尉 影响: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二)经济上:措施: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三)思想上: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目的:巩固中央集权 内容:主张凡是与孔子思想各不相符的各家学说都应该加以禁绝。

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影响:积极: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巩固中央集权。消极: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不利于其他学说文化发展。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有何巧妙之处?答:不费一兵,不损一土,就削弱了诸侯国权利。 二、评价汉武帝:

功:①实行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权力和封地,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在地方实行刺史制度,中央设置司隶校尉,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加强了皇帝权威;③经济上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统一货币为五铢钱,极大增强了中央收入。

过: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罢黜百家使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

且不利于其它学说发展。

三、西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 东汉: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都城:洛阳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反应出的历史趋势是—统治观念的变化。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一 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一)秦与匈奴的关系: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白登之围 被动和亲(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但促进文化交流、和平)

(2)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三次大败匈奴(卫青夺取河套一带,霍去病夺得河西走廊地区) (3)汉武帝之后:和亲:昭君出塞(汉元帝)作用:促进、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4)东汉时期:北匈奴 大败北匈奴 西迁—— 消失 南匈奴 二、汉朝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一)西域的范围与概况:西域: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 概况: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农耕为主 物产:稻、麦、葡萄、良马、玉石等 (二)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

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 目的:友好访问 意义: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护丝绸之路):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 目的: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 意义: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保障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交流与对西域的管理。

(四)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境内——葱岭——中亚——西亚——欧洲 意义:1.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沟通了亚欧两大洲。2.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精神:不辱使命、不屈不挠、执着进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爱国、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三、汉朝与南方、西南民族的关系:修道路、设郡县 “滇王之印”

四、汉朝与周边王朝的关系:朝鲜半岛(名马) 汉朝铸铜制漆技术 日本(大化改新)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造纸术:

①发明:西汉前期 特点: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作用:便利了人们的书写

②改进:时间:东汉(105年) 人物:蔡伦(东汉)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 影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渐普遍起来,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③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数学:

1、《周髀算经》 内容:勾三股四弦五。 影响: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500年。 2、《九章算术》 成书时间:东汉 内容: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成就 影响: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 1、《黄帝内经》 成书时间:西汉 内容:最早记述了人类解剖学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情况,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影响:直至今日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张仲景(医圣),时间:东汉末年 贡献:《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华佗:时间:东汉末年 贡献:麻沸散、五禽戏(针灸、外科手术)

四、史学:司马迁《史记》 成书时间:西汉(汉武帝) 体例:纪传体通史

内容:黄帝——汉武帝(3000年) 价值:①史学价值:成为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②文学价值: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宗教:

(一)佛教的侵入:时间:1世纪(西汉末年 教义:?? 影响:俗语,文学,艺术,节日,经济。 (二)道教的兴起:时间:东汉 思想: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教义: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影响:①文学:《西游记》; ② 艺术:城隍庙 科技:火药 医学:气功 创始人:张陵 教主:太上老君(孔子神化) 秦汉文化为何昌盛:1.经济发展(根本); 2.国家统一;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流频繁; 5.继承发扬前代传统。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

漫长,艰险,多元

1.西汉时期:①经济:屯田开垦,生产,经贸发展 ②民族关系:融合社会秩序:稳定

2.对西域的举措:①外交:张骞出使西域 ②军事:向西拓展长城 击匈奴设田卒 ③行政管理:设立军事防御设施 设置官员镇守(汉西域都护府)

1. 长城在向西开拓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 丝路的畅通推动了沿线地区经贸发展及民族融合,也稳定了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秩序。 3. 《驿使图》:驿使的职业应当守口如瓶。

4. 古城:龟兹(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中心),武威、敦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