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象山船饰民俗的文化寓意与时代延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析象山船饰民俗的文化寓意与时代延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7b93988a0116c175f0e486d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各种各样打击封建迷信的活动,这种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新船下水仪式慢慢地发生了演变,取而代之的是由上级领导在一幅红绸上“剪彩”。

该县海运历史悠久,唐诗“佛头峰上娟娟月,曾送开元番客船”,证明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就有海舟远航,当时的 绿眉毛船在各类海舶中最盛名。据南宋开庆年间(1259—1259年)《四明志》载:“开庆元年象山船七百九十六艘,其宽一丈以上有一百二十八艘……大都泊停石浦港。”明清时,绿眉毛船逐渐向外扩展,远航日本、东南亚等地。

据史载,唐宋时期出现渔船,形体很小,船无定名,桨橹行舟,三两人作业,没有统一形态与装饰,一般船尾和船舷护板上雕有龙虎之首或被视为龙外甥的海泥鳅和莲花,船头上有两只翘首的船角。宋开庆《四明续志》卷文载:“应元府六县有管船7916艘,象山有船796艘,其中一丈以上128艘。”清至民国,有了大捕船、流网船、独捞船等。昔时渔船均为木船,多为单道桅,或木桅或竹桅,布帆略呈菜刀形,载重最大仅十五六吨,船形大同小异。

绿眉毛船是优良型的浙江海舟,它具有“结构坚固,型线佳、稳性好”三大优点。艏呈“V”型,尖头,船底向里微凹,圆弧毗,舷樯高,它依靠木橹、风帆为动力工具。船头两侧置有一对醒目的鱼眼。昔日,船主建新船时往往在鱼眼内藏有金银或钱币,以取吉利。该船的称谓缘由各异。象山人说是船头处是徒门,如船之鼻涂以红色,自船眼周围至船头全涂草绿色,犹似弯弯眉月,故称“绿眉毛船”。据《镇海县交通志》述:该货船为区别同类的渔舟,在眼睛上方涂有一条绿色的眉毛而命名。全船有三道桅樯,主桅高大,后桅杆较细,称“吹梢”。桅顶有“风向鸟”,是用红布剪成鱼形,俗称“桅花”,能随风旋转测明风向。风帆是能吃风的硬帆,可随意上下。舱置鳖壳(即驼楼)供船员居住。货舱较深是能装运不同货物的多道密封舱。甲板横铺,板上也能装货。船头有水舱可放养活鱼,并专设水舱储淡水,供人饮用。较大的船配有十人左右,其中有老大、代舵(副老大)、挨门(掌管风帆者)、头顶(掌管铁锚者)为技术船工,按船家行话称“四行当”,还有水手、业务、炊事员等。

二、船饰文化的艺术表现与民俗象征意义

(一)船体装饰与船形的搭配

经过漆饰后的渔船本身,就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实物画作。渔民对船首、船尾、船舱和桅杆等各个部位如何油漆,漆的颜色如何搭配都十分讲究,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据史载,唐宋时期出现渔船,形体很小,船无定名,浆橹行舟,三两人作业,没有统一形态与装饰,一般船尾和船舷护板上雕有龙虎之首或被视为龙外甥的海泥鳅和莲花,船头上有两只翘首的船角,明时有了网梭船、小钓船、小捕船等名称,风帆行船,速度大

3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增。据《明史?兵志》载:象山的网梭船,“形如梭,竹桅布帆,仅容二三人”,因其轻便快疾,一度用作水兵哨船。自清至民国,有了大捕船、流网船、独捞船等。昔时渔船均为木船,多为单道桅,或木桅或竹桅布帆,略呈菜刀形,载重最大仅十五六吨。船形大同小异,首部高翘,顶端呈“V” 字,渔船的角下方两侧,通常有一对外围白色、中间乌黑的眼睛,称作“船眼睛”。每新船造就,在安装船眼时,还要举行相袭成俗的“定彩”仪式。船主先择定吉日,再用五彩丝线连同船眼一起钉在船头,然后用新的红布或纸套在船眼上,即为“封眼”;待新船下海,在欢快的锣鼓鞭炮声中,船主将红布或红纸揭去,意为木龙“启眼”,象山渔民造船时,喜欢把铸有“乾隆通宝”字样的古铜钱作为“船魂灵”,定置于渔船水舱。这是借乾隆之“乾”与“龙”谐音,而图其吉祥与龙威。

船头正中的挡浪板上绘有太阳、铁锭、海浪等图案,希望吉阳高照、镇海平波、乘风破浪。有的挡浪板上画上条一鱼,似鱼跳跃状。象征着“鲤鱼跳龙门”。船头上有两只高翘着的船角,象山渔民尊渔船为“船龙”,认为鱼虾服龙,船龙可保年年有余,岁岁丰收;亦寄托渔民驾龙闯海,一帆风顺,四海平安之愿望。渔船上的装饰都与古代对龙王的崇拜有关。渔民出海怕的是遇见大鲨鱼,大鲨鱼一来,鱼虾被吓跑了,捕不到鱼不说,恐怕还会使船遭害,而把船装饰得像龙一样,便可吓跑大鲨鱼,从此船饰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船舷上用红、黑、绿、白颜色绘有抽象鱼类的图案,寓意鱼舱满载,顺风得利,有的雕有龙虎之首或被视为龙外甥的海泥鳅与莲花。或吉祥图案以莲花和鲤鱼构成,寓意为“年年有余”,“莲”与“连”,“鱼”与“余”谐音。船舷上用红、黑、绿、白颜色,色彩斑文阑。对比显明。各地渔船的色块排列都不一样,因此它是渔队的记号。在大海埔捞时相互可以照应。

船尾,有“后挡水”,“衣枪”、“哨灯”,“信号杆”等部分组成。在“后挡水”上,有的绘以一段白藕生出若干莲叶及并蒂莲,象征爱情纯真;藕上有孔表示通心,“通”,“同”谐音构成“并蒂同心”,寓意夫妻恩爱形影相随,同心到老;荷与“和”、“藕”与“偶”谐音,以荷花,莲蓬、白藕构成的图案寓意“因和得偶”,天配良缘、夫妻和睦;以“荷”与“和”、盒与“合”谐音,“和合二圣”图案,意喻夫妻和谐、鱼水相得。有的画上海鸥、波浪的图案,寓意是乘风破浪,一帆风顺,有的写上“福”“兴”“丰”等大字,表达渔民的“满载而归”的原望。

(二)船旗的几种图案分类

船旗是渔船上的重要装饰标志。船旗以三角开彩旗居多,有红地黄字或黑字镶白边或绿边的,有黑地黄字或白字镶黄边或红边的。随着机帆船代替小型木帆船,三角形的小旗就不再插在船尾,而是高高地升在主桅杆上,俗称“定风旗”。它可随着风向的变化而转动,既为船饰,又能可帮助渔民随时测定和掌握风向及风力。还有许多印有各种彩色图案

4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的小方旗或小三角旗,在海港停泊的大船上随时可见这吊在铅丝上,成排掛在船头船尾和中舱的桅杆、信号杆之间,十分壮观,这是新船下水、丰收归来或传统岁时节令时表示庆贺而掛的(出海时卸掉)。还有队旗:如东门渔队呈“天红地白”;石浦渔队呈“黄色”。另有“大风旗”、“丰收旗”等等五花八门。

(三)船饰彩绘

船饰画通常绘在船体比较引人注目的驾驶舱的画板上。早期船饰画的内容,有足踏莲花的南海观世音菩萨,有脚踩火轮的哪吒太子,有八仙过海图等神话传说,还有武松、关云长等人物像我国明清请船饰图案中,以鲶鱼和橘组成“年年大吉”“鲶”与“年”,“橘”与“吉”谐音;两尾鲶鱼和如意构成“年年如意”,往往将如意变形为水纹、浪花,“如鱼得水”等等。近年来渔区实行改革开放,船饰画也展示新的时代风采。“科学捕鱼闯龙宫”、“勤劳致富建设海上乐园”等一幅幅具有浓郁的渔岛特色的船饰画,形象地反映出新时期渔家的新生活和新一代渔民的新追求。

三、 船饰文化的历史延承与社会意义

(一) 船饰文化的社会意义,即文化内涵

在我国有的沿海地方,每年也都将举行隆重的海洋节日。如每年7月,中国青岛都将举行青岛海洋节;浙江省象山县每年也都将举办开渔节。

中国开渔节主题活动之一是妈祖巡安仪式。相传,妈祖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故又常被称为林默娘。她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的后裔,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去世,时年27岁。

默娘从小聪慧颖悟,知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生前与民为善,时常劝告人们不要在恶劣天气出海,且屡屡奏效。升化后,被家乡人民尊为“海上女神”。妈祖信仰经历了一千多年,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灵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面越来越广。最终有莆田走向五湖四海,走向全中国。甚至走出国门,走进了亚洲沿海很多国家(如: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几乎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的程度。

妈祖信仰流传开来后,我国沿海地区养成了一种特殊的航海习俗:每逢新船下水出航时,一般会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安全。所以,现今的许多妈祖庙内保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也成为了难得的航运文化遗产。

(二) 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自救

5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近年来,随着捕鱼机械化、钢壳渔轮的发展,木帆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船饰图案日趋简单、船体彩色越来越单纯,历史上许多优秀的船饰图案很难留存,也已经不易找到。过去从事船饰图案制作的渔家“土画师”大都改行转业。船饰习俗逐渐面临失传的危机,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要使这门艺术能够富有生命力地延续甚至重新焕发光彩,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说:“民俗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无形的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包含着无限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2008年9月14日,象山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称号,“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也在此建立;目前,该县正在申报国家级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产。1993年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17届大会上,葡萄牙政府代表团提出建立国际海洋年的建议。1994年12月,在联合国第49届大会上通过了这项由102个成员国发起的决议,宣布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 在这项决议中,联合国要求世界各国做出特别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和宣传活动向政府和公众宣传海洋,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强调海洋在造就和维持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保持海洋的持续发展和海洋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海洋国际合作。

象山船饰习俗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象山渔民历史传统文化的信息和具有海洋渔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元素,是传统美术园地里的奇葩。船饰习俗对中国沿海地区民间美术历史有较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在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不仅如此,船饰习俗在造型、色彩、构图、形式等方面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是民间美术历史上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渔区民间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对民间美术的发展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船饰习俗的传承人之一,64岁的陈青波在象山高塘岛颇有些名气,民间甚至有“南有卜阿金,北有陈青波”的说法。

在渔民的心中,船是一条条的木龙,所以得给船绘上眼睛,陈青波就是从给船画眼睛开始他的船饰生涯的。船饰,用的是油漆画,自己手工研磨漆粉、加油料,和上一定比例的白铅粉或朱红粉。一番辛劳后,完成一幅看上去简单的画作,心中却有满满的成就感。村里人经常会叫他去帮忙,他也从不收费,吃餐饭、喝顿酒,已经很满足了。从最早的“旭日东升”,到后来的“三星拱照”、“招财进宝”,再到上世纪70年代的山水画,每个年代都有各自的流行图样。而陈青波往往能自己设计出花样来,让别人跟风学习。

6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四、结论

近年来渔区实行改革开放,船饰画也展示新的时代风采。“科学捕鱼闯龙宫”、“勤劳致富建设海上乐园”等一幅幅具有浓郁的渔岛特色的船饰画,形象地反映出新时期渔家的新生活和新一代渔民的新追求。

五、参考文献

【1】朱惠勇;《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2000年版

【2】吴成根;《中华祭海文化探析与深度开发探讨》;2009年版 【3】任威、李景芝;《船舶与航运文化》;2009年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