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 -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讲话稿 -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809c4b8f121dd36a32d8231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市委编办主任 罗忠勇 (2010年10月21日)

同志们:

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了“瘦肉精猪”等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据记者调查发现,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的“瘦肉精猪”,钻过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甚至流入号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中国肉业第一大品牌双汇集团。这台晚会,引发了中国食品行业的又一场地震。

针对瘦肉精,2002年,农业部等部门联合下文件禁用瘦肉精喂猪。2007年,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出台司法解释,将用瘦肉精喂猪直接规定为犯罪。从饲养到上市各环节的政府监管也看似严密:生猪运输要有“三证一耳标”,出省要有动物检疫证明,屠宰要在政府指定场所,上市猪胴体要盖章……但从记者的调查来看,镇、县、省各级的食品安全关卡,乃至南京这样的大都市的动物检疫,都形同虚设,几乎异化为搭车收费。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上100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有了这张证明,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健美猪”就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南京市场销售。拿快速检测试纸一蘸,就能发觉的问题,居然没有一个检查人员做过,食品安全监管全线失守。事件发生

1

后,新华网发表时评《“瘦肉精双汇”拷问监管道德血液》指出:昨天的三聚氰胺也好,今日的“瘦肉精”也罢,根本问题不在于企业道德失范,而在于监管道德血液不纯。如果不把监管者职业道德抓起来,订立再多的制度也难以走出穷于应对、疲于奔命的整治,再到“按下葫芦起来个瓢”的宿命循环。这个沉重而引人深思的案例,给我们直接引出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话题。

唐代魏征在《谏十思疏》中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加强道德建设,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的伦理规范,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借古训告诫党员干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大德之行,必有大治;道德沦丧,必致大乱。所以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所谓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公务员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具有公务员职业特征并反映公务员自身特殊要求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公务员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历来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俗话说,风成于上,俗形于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首先必须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道德是无形的,但又是可以感受得到的;道德是没有重量的,但力量又是无穷的。国家公务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在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对党风

2

政风民风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客观上具有一种示范作用。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与大家一起探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虽说是“无官不贪”、“无吏不污”,贪官污吏比比皆是,有“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然而,清正爱民,体恤民隐,解民倒悬,为民请命,廉洁自律的清官廉吏,却是不乏其人,代有人出的。其中以包拯、海瑞等为代表。他们的为人品格,道德骨节,为官政绩,负荷担道等,是历代做官为宦者的学习榜样,追求目标。他们的政治业绩,德业操守等,不仅载入史书、文论,而且流行于杂剧、话本、小说等文艺作品。不仅作为艺术典型搬上舞台,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以至于远渡重洋,流行于海外。这些刚正不阿,负荷担道,清正爱民,廉明勤政的清官廉吏,在历史上被视为正直为民之神,受到广大百姓的称颂,在现代仍为广大人民所向往。人们企望当今的“公仆们“成为言行一致,做事而不做秀,爱民而不害民,清廉而不贪赃的清官。

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上的清官廉吏,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教育、培养、薰陶、影响下造就出来的。由于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 所以儒家学者,评人论官,注重道德品行,人格修养,官德政绩,恩济百姓等。就是说,做官为吏者,既要讲究、践行官吏道德,修已爱民,又要注重、讲究为官政绩,造福百姓。做人有道德,方可有功业;做官有官德,方能有政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实则为做人、做官的道德问题。

儒学的政治道德论,极为重视仁政、德治,这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核

3

心,亦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体现。所以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 孟子说:“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3 为官执政者,本身有仁德,以仁德行仁政,便可以使民“有耻且格”,“心悦诚服”,“众人所归”,故能“保其国”,“保社稷”,“王天下”。无德之人行暴政,则“失却民心”,“众叛亲离”,故“不保社稷”而“亡天下”。因此,儒家十分重视官吏道德的问题。董仲舒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4 为官执政者,要讲道德,有道德,尤其在上者,更应如此。上行下效,则使政风、政坛清廉、纯洁,民风、民俗敦厚、淳朴。因为“上者,民之表也。”“上行下效,捷于影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要求为政、执政的各级官吏,必须十分注意官吏道德、言行操守,不可行贿受贿,贪赃枉法,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更不可欺民罔民,为害百姓,伤及众生,这不仅是为官之德,而且是立身之本。

因此,中国历代儒家学者都极为重视官吏道德的问题,考核、赏罚、任用官吏,主要视其道德、才能而定。荀子说:“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5 “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6 又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7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来考核、赏罚、任用各级官吏。重德而以德为先,以德定次第,并以能授官位。否则,不可以为官。因为“德”为“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