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三年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84190187375a417866f8fa9

素质教育三年规划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努力办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教育发展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均衡发展。教育发展必须坚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要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规范发展。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要规范课程、规范课时、规范学生的作业量、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规范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等,把学校的办学行为统一到《规范》上来。

——坚持自主发展。推动学校积极自主发展,引导学校确立主动发展意识,主动寻找发展机遇,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品位;引导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校的自主、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发展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办学行为得到全面规范,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减轻,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考试评价模式更加完善有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教育体系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教育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部分 重点工作

一、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贯彻落实《辽河油田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规划》为总抓手,高度重视和加强德育载体建设,全力推进德育“十大工程”。

一是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工程。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和谐德育实验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为载体,构建完整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德育方法和途径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二是德育强基工程。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常规教育为基础,全面推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三是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工程。成立全局德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全局德育专家资源库,设立全局班主任论坛,组建班主任讲师团,启动制度性的德育工作研讨和交流活动。四是学科德育工程。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德育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提升合力育人水平。五是德育品牌创建工程。通过创办、提炼“德育品牌”,凝练我市德育特色,提升德育工作层次。六是人生指导工程。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八是网络德育工程。加快网络德育队伍和网络德育课程建设,打造网络德育平台。九是团教结合工程。努力建设一支以专兼职团干部为骨干,以热心青少年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为辅助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十是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工程。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的原则,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促进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全面提高全局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 (一)校长队伍建设

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和名校长建设工程。举办以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校干全员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局中小学校长进行轮训;选拔部分优秀校长,开展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家培养培训,造就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型名校长,以带动全局校长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探索改革校长队伍管理体制。通过完善校长招考制、聘任制及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及校长后备干部培养等工作机制,造就一支职业化的校长队伍。 (二)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抓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中小学名师建设工程。完成5000名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1000名高中青年骨干教师、2000名义务教育段城区教师培训和培养任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完成万名初中学校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实行菜单式培训,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到2010年,组织全局中小学教师完成6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完成全局中学班主任培训任务。 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到2010年,全局60%左右的高中教师取得教育硕士学位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80%,小学教师专科率达到90%,幼儿教师专科率达到50%。各学段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 实施全局“中小学教师读书成长工程”。通过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读书成果报告会及评选“优秀读书人物”等形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和完善教师录用、考核制度。严格新教师录用标准和录用程序,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提高新进教师质量;要认真落实大学生就业特岗计划,加快优化教师结构;完善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优教优酬原则,调动教师积极性;统筹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积极推动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强化课程实施,加强教学研究,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认真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要特别加强选修课程、音、体、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类和小学英语等课程的开设,要确保师资、课时、评价“三到位”,达到规定要求。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内容作为初中必修课列入地方课程。市、区(县)教研部门配齐地方课程专兼职教研员,加强对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积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引导、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开发的专业支持力度、教师培训力度、经费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加强选修课的开设。要严格执行《辽宁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在开全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选修课程的开设达到《国家课程方案》和省教育厅有关要求,省、市级规范化学校选修课的开设率分别达到70%和60%,一般学校达到50%,并逐步完善选

修课走班制度,努力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课程选择要求。各普通高中学校要不断完善选课指导制度,切实发挥选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各科的选课指导方案,落实学生选课指导导师制。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本校的选修课开设计划,了解选课与将来发展方向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负责任地指导学生选好课程,规划人生。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保障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参与校外学习实践的机会。要切实组织好国家课程需要在校外实施的有关内容,并统一纳入课程实施计划。从2009年起,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参与社区服务项目要达到2项以上。高中学校要广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开展学工学农、公益活动、军训、学校社团等每学年不少于一周;开发校外“义工”或“志愿者”岗位,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要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大力开展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每生每学期至少要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并形成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观,高度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使用,积极倡导按照国家规定和学校需要开发各学习领域的课程资源。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学科及校内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音像资料等条件性资源,融入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建立开放的区域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丰富课堂教学和学科教材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学校要以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学研究,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学研究机制。

(二)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区域推进“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与推广工作,使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的同时,促成其基本方法与态度上的有效转变。又要促成学生掌握“以学习求发展”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使其具备持续的学习愿望、兴趣与能力的发展。还要达到低时间投入,高效果产出。普通高中段要逐步完善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拓展巩固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并加强规范办学行为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案的导学功能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将教学内容向课前延伸,向课后拓展。形成本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的特色。义务教育段积极推广临淄区高阳中学“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容量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尝试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培植和树立一批课堂教学改革典型学校、先进学科和优秀教师。不断总结、归纳、提升已有经验,形成有淄博特色的教学改革理论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教研工作职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研工作,加快教研职能转型。在继承本市教研工作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完善教学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五个转变”,即从教材研究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从教学研究到教育教学研究、从指导教师教学到引领教师发展、从考试研究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

建立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制度,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建立并完善市、区县各学段、学科教研员跟进式指导网络,并实施责任区(校)制度。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中小学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局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为宗旨,加强教学过程的跟进研究和引领,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

标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形成新型的教学研究和不间断的教学过程指导机制,切实促进教研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提升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水平。 四、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改革和完善中考招生制度,引导学校办学行为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初中学业考试制度,逐步以初中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加强初中学业考试命题研究,更好发挥对初中教学的导向作用。改革中考录取方式,将部分中考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推行推荐录取、破格录取、特长录取等多种录取形式,逐步实现录取形式的多样化。改革评价方式,实行学业考试、技能考查、面试、综合素质评价、特长展示等多种评价形式,逐步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在中考录取中的权重,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要通过日常学习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制度,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机制,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要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制度,用好成长记录袋,充分反映学生的进步和成果,加强对学生课堂提问、作业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 (三)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实施名师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评价观,完善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评价对教师的教育、激励与改进的功能,使每一位教师自身素质得到全面的最大的发展。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以名师工程建设为抓手,综合考虑师德表现、工作实绩、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难度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评价和奖惩教师。

(四)改革和完善学校评价机制,促进学校自主定位特色发展 从改革和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入手,引导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学校的特色创建。要建立和完善对学校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从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科学地综合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 (五)改革和完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证监控机制 按照省教育厅《辽宁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修订完善全局义务教育段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全面实施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意见》要求,成立辽河油田基础教育评价中心,积极探索全局中小学教学质量检测方式、方法,配合省相关部门开展工作。高中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机制,改进质量监控、诊断分析策略,建立和完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档案,结合学分认定工作,实施成长记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 五、全面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一)全面落实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和管理规范

《辽宁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和《辽河油田中小学管理规范》,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常规管理,指导广大学校依法管理、自主管理、创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各区县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切实把贯彻落实《管理规范》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作为学校办学行为的最基本要求,作为素质教育推进工作的切入点,全面落实国家的课程方案,规范课程、规范课时、规范作息时间、规范考试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