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84290337375a417866f8f97

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

鞠建东/马弘/魏自儒/钱颖一/刘庆CCJu Jiandong/Ma Hong/Wei Ziru/Qian Yingyi/Liu Qing

? 2012-10-23 09:41:01 来源:《经济学》(京)2012年4期

【英文标题】Anti-comparative Advantage Puzzle in Sino-U. S. Trade

【作者简介】鞠建东,马弘,魏自儒,钱颖一,刘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通信作者及地址:鞠建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386H,电话:(010)62792879,E-mail:jujd@sem.tsinghua.edu.cn(北京100084)。

【内容提要】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中美贸易间存在“反比较优势之谜”。即美国在其具有技术上比较优势的行业,对中国出口相对较少,且在其比较优势越大的行业,对中国出口量相比世界其他地区越少;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则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为进一步检验该现象,本文将Eaton-Kortum模型扩展到多部门,并将其应用于中美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行业生产规模和贸易成本等因素后,比较优势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作用依然存在,且结果稳健。

This paper reveals an “Anti-comparative Advantage” puzzle in U. S.-China trade. That is: the U. S. exports less to China in sectors it has greater technolog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more its technology exceeds China, the less it exports to China than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ile China's export to the U. S. is the opposite. To further test this puzzle, we extend Eaton-Kortum model to multi-sector and apply it to analyze the deter minants of U. S.-China trade structure empirically. It's shown that after controlling for production capacity, trade costs, etc.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ill plays asymmetric roles in their bilateral trade, and survives robustness checks.

【关 键 词】中美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多部门E-K模型Sino-U. S. trade structure/comparative advantage/multi-sector Eaton-Kortum model

一、引言

中美贸易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1979年,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并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此后,中美双边贸易快速增长。按照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统计,中美贸易总额(进口加出口)已经从1980年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090亿美元,净增80倍。近二十年来,两国贸易总额更是以平均每年近20%的速率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数据①的

统计,2008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价值2523亿美元,占中国当年全部出口的17.7%,同年中国从美国进口814亿美元,占当年全部进口的7.2%。尽管两国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但毋庸置疑,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且两国互为对方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之一。

然而,两国贸易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严重的贸易不平衡,且这种不平衡近年呈现加剧趋势。如图1所示,在1989-2000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出口减进口)约为平均每年64.5亿美元;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起,中美贸易不平衡迅速扩张;到2008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甚至高达1709亿美元。②如此显著的贸易不平衡已成为中美两国的重大外交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与学术上的争论。

有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争议可以表述为“为何中国对美国出口太多”,或者“为何美国对中国出口太少”现有研究中,大量文献和讨论均从前者入手,分析人民币是否被人为低估,以及人民币低估所导致的中国出口扩张是否为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等。③本文选择从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入手,来探究两国贸易不平衡背后是否存在其他解释。

通过对中美贸易结构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美国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或“显示性比较优势”衡量)的行业,对中国出口额相对较少;且其行业生产率超出中国越多。该行业对中国的出口占其世界总出口的比重则越低。

这一现象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美国对华出口结构似乎与标准贸易理论所预示的“比较优势越大,出口越多”相矛盾,故本文称其为“反比较优势之谜”。相比之下,比较优势原理在中国对美国出口方面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对美国各行业的出口和中美相对生产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还将美中贸易和美印贸易进行了对比。印度与中国同属新兴市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可认为两国具有相似的需求模式。然而数据显示,在技术密集性最高的15个行业,美国对印度的出口都显著高于对中国的出口,这进一步揭示美中贸易的特殊性。

要证实以上“反比较优势”现象的存在,还需要更为严格的理论和经验分析。因此,本文对Eaton and Kortum(2002)进行了拓展,得到一个适用于多部门双边贸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显示,两国分行业贸易由各行业贸易成本、相对生产力水平(即比较优势),以及进口国的行业生产规模共同决定。基于此模型,作者采用1989-2008年中美行业贸易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生产率对中国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美国相对于中国的生产率对美国出口的影响在2001年以前并不显著,2001年以后则显著为负。以上结果通过了多方面的稳健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