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8ed7c1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a

第13题答图

29.[2011·德州中考]小丑鱼颜色艳丽、体型较小,因此水族馆常将它放入球形鱼缸中以便观赏(如图2-6-8所示)。球形鱼缸起到了凸透镜(或放大镜)的作用,我们看到的小丑鱼是它通过球形鱼缸形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图2-6-8

30.小明同学在玩放大镜时,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如图2-6-9甲所示,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2-6-9乙所示,他将会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图2-6-9

【解析】 放大镜是凸透镜,观察手指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成的像是正立、

9 / 14

放大的虚像;观察远处的房屋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2-6-16

(1)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其中的一次实验情景如图2-6-16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5 cm,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解析】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为了确保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及光屏的中心,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2.[2011·淮安中考]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2-6-17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

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像是虚像(或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不在同一直线上)。

图2-6-17

10 / 14

33.[2012·扬州中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2-6-19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填“上”或“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 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缩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作的仪器有__照相机。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填“远离”或“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2-6-19

34.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和眼球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各组照相机和眼球对应的结构,功能不相似的是 ( A )

A.闪光灯和角膜 B.胶卷和视网膜 C.光圈和瞳孔 D.镜头和晶状体

【解析】 角膜的功能是透光和保护,与照相机的闪光灯提供光源不一样。胶卷和视网膜都是成像之处,光圈和瞳孔都是控制光的多少,镜头和晶状体能折射光线,是成像的关键。

35.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2-6-22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 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2-6-22乙所示后测得d为13 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2-6-22丙所示后测得d为5 cm。

11 / 14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

图2-6-22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解析】 近视眼是由于前后径过长,焦距缩短形成的;远视眼是由于前后径过短,焦距变长形成的。

36.[2012·衡阳中考]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矫正视力,近视眼眼镜的镜片常用凹透镜,它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37.[2012·陕西中考]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近视眼在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填“前方”或“后面”),需要配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使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8.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39.2012年5月21日清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日环食。如图1所示是发生日环食的景观,能用来解释形成日环食现象的规律是 ( A )

1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