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8f04da4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2

者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进步作用: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以使社会和平安定。

(2)反对法家的刑杀、苛政。内容: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

(3)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动,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社会面临重组,他们的思想主张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诉求。

22.《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啄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12

解析:从政治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将其作为材料即可;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材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将其作为材料即可;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提出材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将其作为材料即可。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能利用材料,明确材料与史论的关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

举例1:《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啄之善,埘圈之所生。”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

举例2:《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

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

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

10 / 12

2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

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

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

答案:(1)特征: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礼崩乐坏)。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集权的中央国家。

11 / 12

(2)根本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适应: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这适应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3)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根本原因:朱熹主张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性符合理的要求,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4)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三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人(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1)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主张的独到之处何在?

(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

答案:(1)君臣平等,共同治理国家。

(2)思想家:王夫之。独到之处:用“气”和“理”来比作物质实体与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

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3)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