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央财经大学2005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528c2e4b73f242336c5f33

中央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学

一 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资本有机构成 2.经济全球化 3.资本经营

4.公司治理结构3

(二)简述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3.简述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4.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如何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 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三)论述题(13分)

1.论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说明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西方经济学(90分)

(一)名词解释(1.2.6.小题必须配用几何图示说明;每题5分,共30分) 1.无差异曲线 2.规模报酬 3.欧拉定理

4.资本的边际效率 5.加速数 6.凯恩斯极端

(二)论述题(必配给和图示说明:每题10分,共40分)

1.请根据斯威齐模型的假设,推证存在与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

2.请根据要素价格和交易量决定的理论,分析比较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结构对就业量和工资率的影响。

3.请根据货币工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定,推证总供给曲线。

4.如果利率和汇率市场由市场自由形成,请推证增加财政赤字会“人为”推高本币币值。 (三)计算题(第2题须配几何图示说明;每题10分,共20分)

PP1/P

1.已知,效用函数u=(X1,X2)=(X1+X2),0≠P<1;求,需求函数(Xi=f(p1, p2,y),其中,pi, y 分别是常量的价格和收入,i=1,2.

2.假设,在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Y是收入,消费C=1000+0.8Y,投资I=1000。(单位:10亿美元)

(1).给出均衡收入,以及相应的消费和储蓄额;

(2).当实际收入为12000时,给出社会的非自愿存货,并回答收入将如何变化,并给出收入变化的原因; (3).如果投资增加400,相应增加的收入是多少? (4).投资乘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和在一起的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2.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经济全球化具有如下特征:

①经济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便捷的国际交流手段,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紧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全球化。

②经济全球化是以横向的水平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基础是以水平分工为主,即不仅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也大力实行工业化,发展制造业。各国不仅在制造业部门有分工,而且在同一部门的不同产品,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方面也有分工。

③经济全球化是以多元的行为主体来构成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除国家之外,还有企业,即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

④经济全球化是以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市场体系来沟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在经济全球化时期,不仅国际货物贸易空前扩大,资本流动成百倍地增长,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劳务贸易、科技贸易、信息传播、人员流动、国际旅游等领域都有了迅猛的发展。这些领域互相促进,互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完整的发达的市场体系。

3.资本经营

答:资本经营是以金融资产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经营方式,它以利益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通过价值管理,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从而对企业能够控制的内外部有形与无形资产进行综合有效运营。资本经营适用于大中型优秀生产、流通企业和所有金融性企业。

资本经营是相对于商品经营的概念,它与商品经营的区别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商品经营重心在商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围绕商品或劳务这一中心;而资本经营的重心在资本,通过实现各类资本的增值而获得企业利润。②商品经营强调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资本经营注重盘活资产存量,通过对企业现有资产的重组,实现内涵式增长。③商品经营着重商品结构的调整与合理化,着眼点比较低;而资本经营着眼于整个产业结构,把企业改造、改制、改组以及兼并、收购都结合起来,是一个全方位的经营战略。④商品经营的目的是产品盈利,对资产状况未给以足够重视,而资本经营的目的是资产增值,增长的方式可以是增量增效、衡量增效、减量增效等,强调增加资本效益,而不拘泥于某种产品盈利与否。

4.公司治理结构

答: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二是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这包

括对经理层与其他员工的激励,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

(二)简述题 (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与结构决定所有制形式与结构。因而作为社会经济形态范畴的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具有生产力方面的涵义。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4)如果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就是私有制;如果归集体所有就是公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确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说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私有制,一种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一种是以雇佣别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雇佣别人劳动会产生剥削行为,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私营经济既存在着剥削关系这个侧面,又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侧面。

2.简述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答:(1)过度竞争的含义

“过度竞争”或“能力过剩”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生产能力远远大于需求,使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

(2)过渡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现在:

①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方面使有效需求被高估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生产者损失;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生产过程,需求又可能因前一个过度竞争过程被低估而减少供给,导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②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

③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竞争环境。具体来说,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企业的广告行为以及新设立企业的数量都对利润率的大小有影响。

过度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明,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

3.简述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答:(1)产业资本循环的含义

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

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要实现三个循环的统一,必须具备以下两个互相联系的必要条件:

①它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存。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也不例外。要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不断,必须使其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职能。当货币资本购置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时,与其并存的生产资本也同时生产出了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与上两者并存的商品资本也同时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只有这样,产业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运动中职能的空位才能及时填补,才能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为了实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就必须把产业资本分割为三个部分,而且要在三个部分之间以及每个部分内部资本价值与物质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在分割的货币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要保持应有的比例;而在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些比例关系都不是随意的,而是由社会的、技术的或其他因素决定的。只有当产业资本不仅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而且使每一个部分内部也都保持应有的比例,才能使这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同时发挥作用。

②它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次继起的。运动的存在是时间。产业资本循环是顺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只有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一个阶段跟着一个阶段地顺利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才能周而复始地连续进行。产业资本不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停留,如果停留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不能顺利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就要停工待料,就不能进行生产;如果停留在生产阶段,就不能生产出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停留在销售阶段,商品销售不出去,不能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进行再生产,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运动,整个循环运动就会中断。

(3)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的相互关系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和三个阶段的顺次继起,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产业资本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能顺次继起。当货币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生产阶段时,同时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经过生产阶段生产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进入销售阶段;而同时存在的另一部分商品资本也经过销售阶段出卖了,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又由已转化的货币资本形态进入购买阶段。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又只能是三个阶段顺次继起的结果。只是因为循环的三个阶段都能顺利通过,依次继起,货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回到生产资本形态上;商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回到商品资本形态上,从而才能保持三种职能形态的同时并存,也才能在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

4.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如何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提高剥削程度,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而劳动力价值又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变动就会使劳动力价值变动,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变动。在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中,还包含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类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也会影响劳动力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关,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相应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对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