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 自考公安管理刑事证据学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最新版 自考公安管理刑事证据学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5d64ccb14e852458fb57a2

1、刑事证据的定义(识)

2、把握刑事证据概念应注意的问题(领) 3、刑事证据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属性(识) 4、客观性 2相关性 3合法性(领)

5、简单应用:证据合法性的内容和要求。 6、综合应用:在刑事诉讼中,判断某一证据是否合格需要审查的内容 7、弹劾式 诉讼(识) 8、神示证据制度(识)

9、神示证据制度下的证明方法(领)

10、中国古代实行的“察言观色”证据制度(领) 11、简单应用:对神示证据的制度的评价。 12、纠问式诉讼(识) 13、法定证据(识)

14、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领) 15、法定证据制度下的特点(领) 16、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简) 17、罪从供定的含义(识)

18、作为“罪从供定”补充的“从证定罪”与“罪疑听赎”(领) 19、自由心证的含义(识)

20、联合国司法准则中有关证据的规定(识) 21、自由心证产生的历史条件(领) 22、英美证据法中的主要规则(领) 23、英美证据法中的举证责任划分(领) 24、英美证据法中的证明标准(领) 25、对自由心证据制度的评价(简) 26、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证据制度(识) 27、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特点(领) 28、诉讼认识论(识) 29、客观真实(识) 30、法律真实(识)

31、诉讼认识论为什么是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本(领) 32、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性原理(领)

33、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对性原理,解释分析刑事诉讼证明的相对性 3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层次性原理在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中的体现 35、正确理解刑事证据制度的认识论(综) 36、诉讼价值(识) 37、公正(识) 38、效率(识) 39、秩序(识) 40、自由(识)

41、诉讼价值为什么是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领) 42、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关系(领) 43、证据制度的多元价值(领)

44、公正,效率,秩序,自由等价值在刑事证据制度中的体现

45、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价值选择与平衡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46、正确理解刑事证据制度的价值论(综) 47、刑事证据的基本原则(识) 48、证据裁判原则(识)

49、国外关于证据裁判原则的立法(识) 50、证据裁判原则的功能和意义(领) 51、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领) 52、把握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

53、注意证据裁判的原则在诉讼中的例外情形 54、综合应用:正确理解证据裁判原则 55、《刑事诉讼法》关于不轻信口供原则的立法规定 56、为什么要坚持不轻信口供原则(领)

57、在取证过程中如何贯彻不轻信口供原则(领)

58、运用不轻信口供原则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的要求(领) 59、运用不轻信口供原则应注意的问题(简)

60、综合应用: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不轻信口供原则 61、自由评价原则的含义(识)

62、国外关于自由评价原则的立法(识)

63、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对自由评价原则的贯彻落实与完善(领) 64、把握自由评价原则实现的程序制约与保障(简) 65、正确理解和贯彻自由评价原则(综) 66、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含义(识)

67、国外关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立法(识) 68、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内容(领)

69、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对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贯彻落实与完美(简) 70、正确理解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综) 71、物证的概念(识) 72、物证的特征(识)

73、与传统物证概念表述的不同之处(领) 74、物证客观性的含义(领) 75、物证三个证明角度(简) 76、物证的特性(综) 77、物证的分类标准(识) 78、物证分类的意义(领) 79、区别各种形式的物证(简) 80、物证与其他证据的区别(综) 81、审查判断的内容(识)

82、物证的真实性,关联性(领) 83、使用物证应当注意的问题(简)

84、分析司法实践中使用物证容易发生的偏差(综) 85、书证的概念(识) 86、书证的特征(识)

87、书证内容的思想性(领) 88、与物证相区别(简)

89、书证的证明作用(综) 90、书证的分类标准(识) 91、书证分类的意义(领) 92、区别各种形式的书证(简) 93、书证与其他证据的区别(综) 94、审查判断的内容(识) 95、书证形成的阶段(领)

96、使用书证应当注意的问题(简)

97、对抄件或复印件的书证如何处理(综) 98、证人证言的概念(识) 99、证人证言的特征(识)

100、向特定机关提供自已所了解的与案件有关的情况(领) 101、区分证人与见证人(简) 102、辨别证人证言的真伪(综) 103、《刑事诉讼法》第37条的规定(识) 104、证人的资格(领)

105、丧失证人资格的绝对与相对条件(领) 106、辨别证人资格(简)

107、何为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综) 108、询问证人的地点、方式、履行告知义务。 109、违反法律程序的后果(领) 110、证人证言的法律后果(简) 111、证人出庭作证(综) 112、证人资格(识)

113、证言的形成过程(识) 114、证人的品格(识) 115、品格证据的使用(领)

116、准确判断证人证言的真伪(简) 117、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综) 118、被害人的概念(识)

119、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范围的界定(领) 120、区分被害人与证人(简)

121、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对其陈述真实性的影响(综) 122、询问被害人需要注意的问题(识) 123、询问内容的保密性(领) 124、接报案程式的规范性(简)

125、询问过程防止出现二次伤害(综)

12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识) 12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征(识) 128、攀供的含义(领)

129、何种情况下口供可以作为直接证据使用(简)

130、如何处理同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就本案事实相互间的揭发或印证(综) 131、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程序(识)

132、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注意的问题(识)

133、为什么讯问要求严格的法定程序(领) 134、讯问时应尽的告知义务?(简) 135、违法讯问的危害性(综)

136、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认或辩解时的目的和动机(识) 137、前后矛盾(识)

13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否能与案件中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139、口供前后矛盾的原因(简)

140、口供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是否合情合理(综)

141、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与证人证言的根本区别(识) 142、案被告人的口供能否互为证人证言(识)

143、案被告人的口供能否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识) 144、同犯罪案件口供慎用(领) 145、后案被告人口供慎用(领) 146、简单应用:重视翻供原因

147、案犯的利害关系与口供的可靠性 148、供与讯问笔录的关系 149、什么要严禁刑讯逼供

150、为什么说“一人供,听;二人供,信;三人供“定”的做法是错误的,错在那里? 151、定意见的概念(识) 152、定意见的特征(识)

153、鉴定意见又称专家的“意见证据”(领) 154、鉴定人由两部分人员构成(领) 155、鉴定意见的专业性、科学性(综) 156、定人应具备的条件(识)

157、人的诉讼权利及诉讼义务(识) 158、定人的法定资格(领) 159、鉴定人的聘请程序(简)

160、鉴定人与当事人不能有利害关系(综) 161、定意见的各类(识)

162、定意见论的证明作用(识)

163、实物证据与待证事实的相关性要靠鉴定意见来确定(领) 164、鉴定意见与物证、书证的关系(简)

165、鉴定意见在印证证据的真伪或可靠程序、补强其他证据的作用(综) 166、查鉴定人及鉴定机构是否合格(识) 167、查鉴定材料是否符合鉴定要求(识) 168、查得出意见的推理是否正确(识) 169、查鉴定的方法是否科学(识)

170、查书面意见的法律手段是否完备(识) 171、鉴定方法科学性的标准(领) 172、单应用:鉴定意见的法律手续

173、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申请与批准(综)

174、勘验、检查、辩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概念(识)

175、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是案件发生后才可能形成的一种证据(识) 178、单应用:勘验、检查、辩认、侦查实验笔录与物证、书证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