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历史悠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芜湖历史悠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7abf7ebe23482fb4da4cc3

芜湖历史悠久,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春秋干将铸剑于神山赤铸山,工艺流传,冶炼、锻铸业由此连绵发展,遂有工艺精湛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驰名于世,更有享誉三百余年独秀艺坛的奇葩——铁画,具有江南传统艺术风格的建筑有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筑的城隍庙、唐乾宁年间(894——897)的广济寺、宋元符三年(1100)始建、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的文庙、宋治平二年(1065)建成的赭山塔、明万历四十六(1618)始建、清康熙八年(1669)竣工的中江塔,书法瑰宝有唐李阳冰铁线篆书“谦卦”碑和宋米芾“芜湖县学记”碑,80年代先后抢救清理的自战国至明清各代古墓葬中的出土文物。无不展示出芜湖古代文化的发达水平。

芜湖山水锺秀,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名人有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姑孰画派创始人肖云从,铁画创始艺人汤天池,诗人黄钺,音乐家缪阗,戏曲家王墅,文学家阿英(钱杏村),艺术家王莹等,是芜湖文化史廊的璀灿明星。唐杜牧、温庭筠;宋沈括、苏轼、黄庭坚、陆游、林逋、梅尧臣;明吴敬梓;清汤显祖、袁昶、王士桢;近代陈独秀、蒋光慈、胡适、郭沫若等文化巨擘,都在芜湖留下行踪,游览山水,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宋黄庭坚贬官宣州不赴任而流寓芜湖赭山广济寺桧轩(后更名滴翠轩)读书;明吴敬梓名作《儒林外史》中部分街景人物取材于芜湖;清汤显祖名剧《牡丹亭》创作于芜湖雅积楼等,为芜湖文化史增添光采。

近代文化史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刨建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同年陈独秀在芜湖主编的《安徽俗话报》半月刊,传播新文化、新思潮,冲击旧文化、旧思想,对辛亥革命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积极贡献。民国四年(1915)9月,芜湖科学图书社经售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9年增售《新潮》、《每周评论》等进步杂志,进一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三天,受《新青年》杂志影响的省立五中、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萃文中学等学校进步师生举行游行示威,发表宣言和通电支援北京青年爱国救亡运动。

适应新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需要,芜湖书店业蓬勃发展,先后有商务印书馆(1922)、中华书局(1925)、世界书局(1927)开业,并于1927年成立书业公会。民国十年(1921),安徽省立芜湖通俗图书馆成立(1928年及1930年两次改名为省立第二通俗教育馆和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翌年,芜湖鼓楼书报社成立,开创了公共阅报读书事业。

芜湖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唐代诗人杜牧在《再过芜湖感受》,诗中描述芜湖民歌:“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紫风起如电,青襟散如烟”。民间戏曲“平安戏”(即“芜湖泥簧”)也有230多年历史。旧俗元宵节、端阳节及孟兰会等神社赛会有玩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赛龙舟等等群众喜爱的绚烂多采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其渊源更早。清宣统三年(1911),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进化团来芜演出,1921年复有文明戏登台。嗣后,歌舞、京剧、魔术等进入芜湖人民文化生活,京剧拥有爱好者最多。电影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芜湖就放映过外国无声片。民国十年(1921)芜湖青年会对外营业放映我国早期影片。最早的专业的营业电影院是民国十九年(1930)落成的“芜湖电影院”(后改名光明电影院)。

日军侵占及汪伪统治时期,芜湖文化事业畸型发展,情壑欲海,纸醉金迷,受到正直人士和广大民众的抵制和反对。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这时芜湖文化事业还未有振兴。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即接管“国安大戏院”(更名为“人民电影院”),组建芜湖市青年俱乐部和文工团,建立新华书店,组织革命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芜湖市人民政府设文教科主管文化事业。1956年3月成立芜湖市文化局。三十几年来,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芜湖市文学、艺术、美术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至1985年,有新建芜湖市图书馆一座,藏书31万册。市工人文化宫、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市少年宫、人民美术研究会(书画院)、美术工场、美术馆各

一处。市文化艺术联合会会员1019人,全国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53名,省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329名。正式出版的文学、戏剧作品15部。国画、版画、水彩画有近300幅(次)作品在二十多个国家展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5年共有文学、美术、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篆刻、摄影等作品10件获全国级奖(内少儿文学作品1件,音乐舞蹈4件),49件获省级奖。芜湖解放初只有私营书店7家。1949年5月成立芜湖新华书店。1985年,全市有新华书店所属书店、供应部、销货点71个,集体书店7家,个体书摊28家。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多采,市级文艺团体有市越剧团、黄梅戏团、文工团(歌舞团)各一个,梨簧戏研究组1个,职工业余演出队13个。分布全市的专业影剧院8家,拥有座位8557个,开放俱乐部27家,拥有座位22651个,为解放初期的十几倍。

芜湖广播事业也有较长的历史,1932年芜湖就出现了安徽历史上第一座无线电台——大有丰广播电台。1934年亨大利钟表店老板沈友良,从国外进口设备,办起一家电台。1937年冬,日本飞机轰炸芜湖,这两家电台停办。解放后,市区先后建立有线广播站、芜湖人民广播站、芜湖实验电台、芜湖人民广播电台、芜湖电视台。

电影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芜湖就开始放映美国的无声片,四十年代放映过《苏联之光》、《松花江上》等一些进步影片,到解放时仅有三家影院放映电影,到1985年全市有35所影剧院场放映电影。

档案事业解放后有很大发展。芜湖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即派人清查接收了国民党县政府及其它机构的档案。1949年底,市政府和市委办公室先后建立了档案室,承担着对我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1956年我市开始对党政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1960年6月12日,芜湖市档案馆、芜湖市人民委员会档案科同时成立,档案工作进入有专门管理、统一收集、整理、保管机构的发展阶段。1980年10月6日市档案局成立。1985年市区已建立档案馆五个(市馆,城建馆和新芜区、镜湖区、郊区档案馆);市区已建立档案室1021个(占应建单位的100%),配备专(兼)干部1249人;全市馆(室)藏档案达290000余卷,其中:市档案馆共收集、保管各类档案52个全宗、37754卷、资料10201册。在科技档案方面:全市到1985年底已建立科技档案室140个,配备科档干部175名,科技档案藏量10万4千卷,底图46万张。1985年开始新建市档案馆大楼一座3300平方米,1987年竣工。1985年新建城建档案馆大楼一座2000平方米。在内部设施上购置了现代化检索、教学工具及设备,为档案的保管、保护及提供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芜湖为对外通商口岸。1877年起,芜湖逐渐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埠”。 芜湖历史悠久,古来即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商埠城市。旧石器时代文物以及古铜冶炼遗址证明,古代芜湖的冶金和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就十分发达。 明代的纺织业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近代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晚清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是长江下游地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例如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引起世界瞩目。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例如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引起世界瞩目。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恨水(1895-1967)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1925年出版第1部长篇言情小说《春明外史》、主要作品有《金粉世家》、《银汉双星》、《啼笑姻缘》、《夜深沉》、《落霞孤鹜》、《满江红》、《风雪之夜》、《石头城外》、《八十一梦》、《纸醉金迷》、《魍魉世界》、《五子登科》、《巴山夜雨》等长篇小说。

(二)、芜湖文学拥有现实的灿烂。芜湖小说创作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叙述的技术日渐成熟,表现内容地方化的特色日益明显。韩步华的《十人孩》笔法奇巧,情节怪异,叙述犀利;王建华的《蓝太阳》体现了理论素养与专业精神的有机融合,;胡旭东的《焚烧的冬天》,刘永彪的《一部电影》,何世平的《夏殇》,都飘逸着江南乡村和市井气息;荆毅的长篇小说《一路走来》,以简洁的文字叙说着漫漶的人生历程;而李幼谦的《闻岛铁骑》是她继《倾城红颜》后的又一部力作。再看散文,走进散文的广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百花争艳,千姿舞美,多元并进的灿烂图景。在芜湖,有一大批散文作家,如:周非、谈正衡、汤修宪、何东、王永祥、柳拂桥、姚祥、吴泊宁、 范君问、朱幸福、龙其霞、周莉、李琼、王晓红……他们的散文情感真挚、文字精瑟、表达俊逸,作家们以敏锐的目光,从不同的视角关注社会和人生,倾情写作。无论是生活题材,还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旅游散记,还是世事感言;无论是心灵驿站,还是怀人篇章……都写得真诚、精美,展示了绚丽多姿的心灵舞蹈,表现了鲜亮多彩的时代映像,讴歌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崇高精神,

表达出作家对祖国对人民的缱绻深情和对精神守护的社会责任感。在诗歌创作中,以汪明松(市作协副主席)、曹德华(市通研会副会长)为代表的本土诗人,大胆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与探索,梁震、左湜、张远琴、徐春芳等闪亮登场,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芜湖文学拥有希望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使芜湖文坛在原有“三个文学现象”的基础上,演变为多元化文学群体现象,芜湖有规模庞大的文学爱好群体与文学创作队伍。首先是“王兴国文学现象”依然光彩鲜亮,受人敬仰。中老年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精雕细镂,再造精品。市作家协会主席周祥鸿挥洒自如,佳作迭出,洋洋洒洒,资深望重的老作家解正中老当益壮,不断有新作问世,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何更生情漫鸠兹,美文多多;副主席朗澜风采依旧,笔耕不辍;副主席孙凤山诗意飞扬,清新飘逸,还有朱卫国的深刻点评,汪应泽的拾遗补缺……“南陵文学现象”早已演化成为“区域作家群竞争现象“,各县区都形成了一批乡情浓烈,情感真挚的作家、写手,他们你追我赶,辛勤笔耕,不甘示弱,不断推出散文精品;“女子文学现象”已由“五朵金花”发展成为“百花争艳”,从司旌霞、冯慧莲,到张诗群、桂严;从唐玉霞、韦斯琴,到王毅萍、吴玲;从姚丽芳、李莉莉,到鸠兹微雨、清透风痕等等,芜湖这个江东丽城,是个出美女的都市,也是个出美文的都市,女子文学多舒远温润之作,娴雅颖敏,玉洁冰清,真是才女可爱,美文感人,才女与美文水乳交融,把芜湖辉映得更加妩媚动人。而此时,淬剑池汇聚了网络上各路文学精英,以淬剑池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现象”成为芜湖文学的新亮点;院校“诗社”孕育了朝气勃发的新生力量,以院校“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