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的灵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的灵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804c15fad6195f312ba67a

固有的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所带来的巨大交易成本,并没有实现长期的经济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之后演变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型。随着制度变迁的深化,中国的经济绩效得到改善,经济快速增长。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制度分析具有最核心的解释力。

我国从计划经济挑战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就是一个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统天下,全国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单位,所有的个人的经济活力,都被这种旧的经济体制约束和压制,这是我国过去生产力发展水平长期低下的深层次制度原因。

1、计划经济的信息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缺少横向的信息沟通,全部经济运行是靠全面的中央计划及等级制的管理机构来组织的。由于中央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链很长,因而产生很高的信息成本。随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扩大,信息成本越来越高,中央几乎不可能及时地得到足够的信息来制定反映真实情况的计划及控制计划的实施。结果是,信息质量差,计划被迫简单化。

2、计划经济的激励问题。计划经济下,国家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市民没有财产所有权。个人福利最大化的动机被拒绝了,所有个人和企业都被不现实的看作是单一利益主体,企业基本上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在这种激励结构下,企业和个人都努力地完成计划,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从事生产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因为生产性和创造性活动

可能无法给行为主体带来好处,如果失败了还会有政治风险。

3、计划经济的责任问题。通常与较小激励相对应的是较弱的责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所有制导致没有人真正的为决策后果负责任。

信息问题、激励问题和责任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存在,但不如计划经济下那么严重,相对应的交易成本也就低得多。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的价格信号和信息直接作出决策,与计划经济相比,信息链要短的多,因而信息成本也就小。就激励机制而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被市场经济所承认,每个经济主体都自动的追求个人的目标,只受竞争规则和所有权结构的约束。市场经济中,财产所有者为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任。因而,尽管也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和与此相关的机会主义,但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广泛和严重。正如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说“国家这一强制性力量与过去的部落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它没有必要再为整个共同体指定统一的目标并集中财富去实现这一目标,而只需要把自己的功能限制在提供公共安全和保障产权与公正规则的实施上。”

20多年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创新性的现代化变革事业确立了一个自主性的空间,极大地释放和调动了民众从事现代化建设额主观能动性,为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这种着眼于调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自主精神的制度变革,不断拓宽着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性空间。而一旦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自主性空间,确立了一个合理、有效的社

会激励结构,人民群众蕴含的能量就会迅速裂变,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同时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它将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立足点,从依靠少数人的英明决策,转移到了依靠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和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上。正如林德布洛姆所指出的:“市场制度激励了千万个首创举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及于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的确立,还孕育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秩序,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演进机制,它使生存方式的不断变革创新,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常态。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变革创新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成为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必然选择。通过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挖掘制度的效率潜能,成为社会各个领域谋求进步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丧失了发达国家原先那种自发演进逐步积累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时机,不得不在缺乏相应的社会变迁条件的状况下,强行启动现代化变迁,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因此,在资本、知本及人力资源等这些现代化动力因素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就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变量。能否顺利完成对旧的社会制度结构的创造性转化,建立既能适应现代化进程普遍的制度规范要求,能够容纳和促进现代化变迁,同时又切合本国国情以及现代化变迁的具体时间的现代制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命运。

而我国只有建立现代性的制度体系,才能在保护和催生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同时,逐步将它们整合成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成为一种整体的社会力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发挥制度变迁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早日实现十八大关于中国发展的设想。

参考问献:

[1]余映丽、李进杰.模式中国:经济突围与制度变迁的7个样板,新华出版社,2002

[2]孙斌栋.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科学出版,2007 [3]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人民出版社,2006

[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 [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

[7]kolodko GW. Ten years of postsocialist transition: lessons for policy reform.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95

[8]wienertH.Grundzuege der volkswirtschaftslehre. Stuttgart:kohlhammer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王金利 2012210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