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巴金《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83b8caf12d2af90342e647

中国现当代小说精读:巴金《家》李杭媛

巴金《家》

姓名:学号:

一、字词梳理(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白皑皑隐匿怂恿沉溺悲怆 ......

冷噤酽茶残骸寿屏 ....二、巴金其人

巴金(1904—2005)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宦家庭,原名(),字()。五四运动后受新思潮影响,参加反封建社会活动。1923年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南京求学,1927赴法留学。年轻时期的巴金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请查资料: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向往俄国“民粹派”。

巴金曾参与过无政府主义的政治运动,但都遭到失败,苦闷之下巴金转以文学创作发泄情感。1928年在法国完成处女作(《》),写一个身患肺结核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告白。巴金以浪漫主义的激情笔调塑造了绝望、虚无却还要反抗、挣扎的青年一代。此后连续发表的一系列早期作品都充满这种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书写旧家庭崩溃而离家出走、叛逆反抗的年轻一代成为巴金小说的重要特点。巴金的小说通常直接袒露作者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和巴金晚年的回忆录一样,作者将文学创作作为个人生命表达的一部分。

1931年后巴金创作达到高峰期,写作成为他宣泄失落痛苦的一种方式。巴金先后创作了著名的《爱情三部曲》(《》、《》、《》),小说虽然不免使用30年代流行的“革命文学”以革命+恋爱为题材,但更加注重展现二三十年代青年复杂的情感,渴望变革的亢奋以及不满于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焦灼感。接下来巴金又创作了三部描写封建家庭衰落的家族小说,后合称《激流三部曲》(《》、《》、《》)。巴金的系列家族小说受到法国作家左拉影响,参照左拉的《卢贡—卡家马尔家族的命运》形式,写一个大家族的衰变过程,揭示人性的堕落。巴金前期作品都属于“青春型”小说,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和理想、反抗为题材,感情单纯、直白、坦率,汪洋恣肆。所以在当时这种带有感情笔调描写时代青年的苦闷、绝望与反叛、躁动的小说广受全国青年读者喜爱。

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小说创作达到第二个高峰期,但晚期的作品风格有较大转变。巴金小说的主人公从英雄青年转向平凡小人物,感情基调也从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悲哀、忧郁,深刻冷静地无情揭示人生世相。后期代表作中篇小说(《》)完成于1944年5月,作者重回故乡四川,以寄居旧园的感受写成一个关于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公共同的悲剧命运的故事。小说题材延续《家》等家族小说但艺术上更加成熟。作者吸收了俄罗斯戏剧家契科夫的构思手法,又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学,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营造出诗的韵味。该小说标志着巴金创作风格由前期的“青春型”激情宣泄向深蕴细腻的悲剧故事转变。194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更是后期风格达到圆熟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抗战期间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上受到的双重摧残和折磨,自由恋爱结合的知识分子家庭最终却因为婆媳之间无休止的战争破裂,而主人公汪文宣迫于现实压力,也由理想青年蜕变成胆小、懦弱的公务员,最终妻离子散,患病而亡。小说真实反映了病态社会中底层知识分子小人物的痛苦和挣扎,青春的消逝、理想的破灭和人到中年的悲哀。

三、《家》的创作背景与文学评价

巴金早期代表作《家》完成于1931年,最初以(《》)为名连载于上海《时报》,后

中国现当代小说精读:巴金《家》李杭媛

以单行本发行时改名《家》。1938、40年又顺着《家》的情节线索陆续写成(《》)、(《》),合称《激流三部曲》。一开始作者并没有总体构思,三部作品创作时间先后间隔长,所以每部作品有独立的结构,但创作过程中又兼顾到各部之间的关系,又是整体统一的长篇系列小说。其中,《家》的影响和艺术成就最大。巴金原打算写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落,写了六章后,他的长兄自杀,这给巴金极大的刺激,他将自己感受到的封建社会压迫和反抗情绪集中向旧式大家庭发泄,于是虚构出一桩桩血案,攻击扼杀青年幸福的专制家庭。

四、文本分析问题提示 1. 人物形象赏析

《家》塑造了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着力描写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穿插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等时代风云,展现出五四青年的理想、抉择和迷茫。在小说的觉字辈三兄弟中,你认为觉新、觉民和觉慧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代表哪几类人?怎么理解觉慧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觉新呢?你怎么评价这两对兄弟截然相反的选择:反抗与妥协?你认为巴金描写年轻人的热血、冲动、理想主义的一面是否成功?他们是否也有徘徊、苦闷和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悲愤?小说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如鸣凤,试分析《家》中的新/旧女性。

2. 新与旧:“家”的代际冲突

《家》是巴金的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这种家族式小说可上溯到《红楼梦》。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小说描述了大家族──高公馆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请在小说中找出具体场景、片段分析这种新旧两代人的尖锐矛盾,并思考:两代人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价值观?为什么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小说对高公馆的环境和“家”的氛围是怎样描写的?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青年人想要逃离“家”?你和父母、长辈在一起也会感到压抑想要逃离或反叛吗?

3. 主题研读:爱情悲剧?

巴金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你认为这一桩桩爱情悲剧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巴金写爱情只是为了宣扬自由恋爱吗?巴金在《和读者谈谈<家>》中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怎么理解巴金的“控诉”?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与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