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泗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b3940cf78a6529647d5355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东部与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接壤,南部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西部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为邻,是两省四县交界地带,背靠中原,地近黄海,既可南进北出,也可东拓西展,接受各方的经济和文化辐射。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37'~118。10'之间。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的23个县(市、区)之一,其中刘圩镇经济开发区为发展前沿乡镇。 基本介绍

邮编:234300 代码:341324 区号:0557 拼音:Sì Xiàn 英译:Si County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江苏省泗洪、睢宁县毗邻。总面积1787平方千米。总人口89万人(2007年末)。

全县辖12个镇、3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县级经济开发区。泗城镇、墩集镇、丁湖镇、草沟镇、长沟镇、黄圩镇、大庄镇、山头镇、刘圩镇、黑塔镇、草庙镇、屏山镇、大路口乡、大杨乡、瓦坊乡。泗县东关经济开发区,刘圩经济开发区。县政府驻泗城镇。 地处淮北平原东部,西北、东南地势略高,中部有少数残丘,九朵梅花山脉。如马厂珠山,老山,屏山,山头镇的小山等都在境内。老濉河、新濉河、新汴河、沱河,潼河等流经县境。年降水量895.6毫米,年均气温14.3℃。国家商品粮基地。

104国道纵贯南北,303省道横贯东西。新汴河全年通航,船只可达洪泽湖。古迹佘家台新石器文化遗址,文庙大成殿、释迦寺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地有泗县革命烈士陵园(雪峰公园)和李月华墓与泗县刘圩镇原始平原风景区,刘圩江上青革命烈士纪念厅。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2009年,泗县辖2个开发区、12个镇、7个乡:泗县东关开发区、刘圩经济开发区,泗城镇、黄圩镇、大庄镇、山头镇、刘圩镇、黑塔镇、屏山镇、草庙镇、长沟镇、墩集镇、丁湖镇、草沟镇、大杨乡、小梁乡、三湾乡、徐贺乡、瓦坊乡、瓦韩乡、大路口乡。2005年,原三湾乡并入泗城镇,瓦韩乡并入草沟镇,徐贺乡并入屏山镇,小梁乡并入黑塔镇。 编辑本段建置沿革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县城西南约20公里佘家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古为淮夷地,又称九夷。三代尧封禹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遗址在今县城东南1里许),属徐州。商沿夏制。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初属宋,宋灭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属薛郡。后在潼城(今泗县的潼城)增设僮县,与夏丘境属泗水郡。西汉置夏丘县,属沛郡。东汉时,属下邳国。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后与朱沛郡的高平县并置泗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夏丘县,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治今五河县境)。六年废夏丘入虹。之后,虹县移治夏丘,属仁州。贞观八年(634),废仁州,虹县属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属宿州。大(太)和四年(830),废宿州,复属泗州。后复置宿州,治于虹,虹县再属宿州。

府前文化广场 五代时沿唐制。

宋元十七年(1092),虹县属淮南路。绍兴九年(1139),改属淮东路泗州。十一年属南京路泗州。建炎后没于金,虹县仍属南京路泗州。 元置行省、路(府)、军(州)、县4级建制,虹县初属河南江北行中(尚)书省(又称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继属江北淮东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属临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属凤阳府。 清初沿明制,后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4级制。 顺治二年(1645),虹县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为直隶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迁州治于虹,并虹县入泗州,虹县降称虹乡。

1912年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设3道,泗县属淮泗道。1932年10月废道,泗县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治泗城。后改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泗县属第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治泗城。

1938年11月7日,日本侵略军小川部侵占泗县城,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先后迁治郑集、双沟、管镇等处。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组织接管国民政府在皖东北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0月,撤销泗县建制,以泗县为中心,结合邻县。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5个办事处。1941年4月起,办事处先后撤并为泗南(治今江苏省泗洪县双沟、罗冈一带)、泗宿(治今泗洪县臧桥)、泗五灵凤(治今五河县申集)、(治今泗县黄圩区三侯家)3个边区县,次年春增设泗灵睢县均属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泗县沦陷区的伪政权,先是维持会,后为县政府,治泗城,先后属苏淮特区和淮海省。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泗县政府亡。9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销边区县,恢复泗县建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专员公署、中共地委暨泗县政府治泗县城。

1946年7月,国民政府军进占泗县,泗县人民民主政府东撤,国民政府在泗主政。改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11月后,复建人民民主政府,先后恢复原4个边区县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县政府均驻农村,无一定地点。1948年5月起属豫皖苏边区江淮区。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泗县;翌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治大庄;5月迁治泗城,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专区,沿续至今。 编辑本段气象地质

石龙湖湿地生态园

泗县境内大部分为坦荡平原,海拔在20米以下的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90.9%;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土地资源:全县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耕地9.21万公顷,实有耕地约170万亩。 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丰富,正常储水105亿立方米。

墩集草莓

矿产资源:境内有昆石、红泥、矿泉水等,尤昆石为奇。

特产资源:地方名特优产品主要有山羊板皮、红瓜子、界牌大米、墩集花生、大路口粉丝、丁湖螃蟹、大庄蚕茧、大庄豆瓣酱、绿壳鸡蛋等。 编辑本段泗县网络

外地人了解泗县的窗口,泗县地区网站门户有:泗县人民政府网、泗县论坛、百度泗县吧、、泗县在线、泗县房产网、泗县人才网、泗县教育网、泗州戏网、老泗州网、 虹乡论坛、天下泗州人等。

基础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已覆盖有;泗县中国移动,泗县中国联通,泗县中国电信,泗县中国网通,泗县邮政 等。区域网络,移动基础建设完善。3G网络覆盖,目前只有泗县城区,未覆盖至乡下。 编辑本段人口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05184人,其中:

泗城镇 66577、 墩集镇 40622 、丁湖镇 61270 、草沟镇 61392 、长沟镇 54523 、黄圩镇 61309 、大庄镇 62395、 山头镇 60258、 刘圩镇 53090、 黑塔镇 56476、 草庙镇 64745、 屏山镇 53441、 大路口乡 52420、 瓦韩乡 31437、 大杨乡 41276、 瓦坊乡 52540、 小粱乡 34538、 徐贺乡 32321、 三湾乡 41332。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

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最新第六次人口普查)

注:2005年,原三湾乡并入泗城镇,瓦韩乡并入草沟镇,徐贺乡并入屏山镇,小梁乡并入黑塔镇。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104国道和303、329省道贯穿全境,全县辐射与环型并举的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全县晴雨通车公路里程1600公里。毗邻多条高速,东距宁(南京)—宿(迁)徐(州)高速泗洪出口20公里,西距合徐高速宿州出口90公里,泗(县)许(昌)高速宿州段已通车、明(光)睢(宁)高速已经开工建设,规划中的宿淮铁路正在建设。 编辑本段气象气候

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水量1097.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085.9小时,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0℃(2003年8月1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11.7℃(1977年1月31日)。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泗县新貌

近年来,泗县县域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已形成化工、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轻纺、建材、酿造、机电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GDP由2003年的28.9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07.3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36.4亿元、9.6亿元、19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50.7%、31.0%和25.5%。2012年,第一季度泗县GDP达到69亿元,较2006年增长20%。人均GDP达到7802元。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关!

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50:24:26发展到36:38:26,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实现了优化结构的历史性突破。工业增长有力。预计,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是2006年的6.7倍;实现工业增加值24亿元,是2006年的4.7倍,工业占GDP比重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个,是2006年的2.9倍。累计投入13.4亿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经济开发区拓展到20平方公里,建设9个新型乡村工业园。农业基础稳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开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业生产连续五年丰收,粮食、林业、畜牧、果蔬等特色产业逐年壮大。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专业合作组织284家、标准化养殖小区65个,创省市名牌产品8个,4个品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实现粮食总产量86万吨、农业总产值62.7亿元。林业生产、农机化综合水平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有效实施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农田水利三年恢复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三产蓬勃发展。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6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递增15%。餐饮、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金融、保险、通讯、物流、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