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泗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b3940cf78a6529647d5355

另一位是王天铎,曾担任过冯玉祥部下旅参谋长,其擅长国画花鸟、指头画,曾在开封、合肥等地办过个人画展。当时与宿州名家梅雪峰、梅纯一父子齐名。泗县知名书画家吴俊友、苗宗林都曾拜其为师,受其影响较大。其外孙唐 受其影响,成为合肥地区有实力的中青年花鸟画家。民国中期以后泗县籍书法家巩健民, 其书法作品在国内展出六十余次,影响颇大。

近几年,泗县书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老画家杨剑华的人物画逐渐由省内走向全国,其作品屡次在国家大赛获奖,画艺更加娴熟,知名度大为提高。吴俊友的大写意花鸟,苗宗林的书法、花鸟小写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步得到书画界的认可。

杨台遗址

姚远的写意山水,陈娟的油画,李小枫工笔画等各具特色。近几年省级会员由不足十人猛增到三十余人。随着泗县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群众性崇尚书画艺术的热潮。书法绘画爱好者达数百人之多,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结构。泗县不但县内书画人才层出不穷,而且在外的也是人才济济,不少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如中国美协会员老画家刘承汉,50年代初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系,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编审。专于书籍的装帧设计、插图及版画创作。其作品《教育学文集》装帧设计、《在伦敦的一个上午》插图、《苗岭春晓》版画都很有影响。军旅画家邓华擅长油画,长期担任解放军总装备部某部文艺创作室主任,高级讲师,其油画《总理来到发射场》、《夜航太平洋》、《东海布阵》、版画《发射架下》、连环画《仙女绣花》、《小布谷鸟》、水粉画《发展科研巩固国防》、老舍作品《小白鼠》插图、解放军军史丛书插图等,在军内书画界有相当影响。中国美术史论博士青年画家杨惠东曾留学美国,现任天津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国画家》、《油画家》杂志主编,其画风中西结合,造诣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泗县籍书画家卢海涛、徐明珂、魏万清、陈二泉、王洋、李纪永、穆绍武等都有相当知名度。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陈传席,边塞山水画家许良佐曾长期在泗县读书。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著名书画家周本信在泗县工作生活达二十余年。泗州书坛人才济,虹乡画家亦风流。2007年,泗县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文艺之乡”。 来源:《拂晓报》 泗县文学

八十年代至今,泗县先后涌现出鹿鸣山文学社,泗县汴河文学研究会,泗州诗词研究会等在文坛拥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文学团体,在各级刊物发表各类作品无数并且多次获奖。在这些文学团体中,产生了许多在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和人物

如:李明礼,诗人,作家,出版了泗县第一本报告文学集《跨越古城河》等多部作品;冯开平,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出版了以泗县第一本小说《旮旯村里的风流事》为代表作的多部小说作品,反响巨大,刘心品,作家,早有作品集问世;曹大臣,南京大学的教授,专家、硕导,著作等身;张影,青年诗人,出版了泗县第一本诗歌散文集《掌心的痣》;刘慷慨,青年诗人、评论家、大学讲师,网络诗人孙加勋、马成庆等。

泗州琴书

泗州琴书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两岸。又称“淮北琴书”,“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最早流行干泗州府地区(包括今安徽省的泗县、五河、固镇一带及江苏省的泗洪等县)。后传播到阜阳以及涡河、颍河两岸及合肥等城市。原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用以自娱的业余文艺形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搬上舞台,并产生了专业演员。

泗州琴书可由一至数人演唱。伴奏乐器为扬琴、坠胡、檀板,以后逐步增加了二胡、提琴、三弦、笙、笛、琶琶、月琴乃至古筝等乐器。常用曲调有慢板(也叫“四句牌子”、“四句腔”、“四平调”、“慢赶牛”)、悲调(也叫“苦条子”)、流水(也叫“连句”并包括变化的“流水连句”)、垛子(包括“快垛子”、“慢垛子”)以及“凤阳歌”等。泗州琴书的花腔最为丰富,大部来自地方小调,如[穿心调] 、[伤神调] 、[满江红] 、[上怀调] 、[下怀调] 、[下盘棋] 、[剪剪纸] 、[梨花调] 、[叠断桥] 、[四大京]、[杨柳青]等。过去每当开场时,先奏一段“大花板”(艺人称为一百零八板),借以招徕观众。现已不用打闹台,而改用“四板头”(即四段过门),也有只用一段过门的。

泗州琴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也间有五字句和六字句。传统曲目丰富,有长篇、中篇、小段,以中篇为主;多数反映家庭生活和爱情故事,也有反映历史故事的,如《十把穿金扇》、《水漫蓝桥》、《双贤记》、《罗衫记》等。泗州琴书进入城市后,增加了《说唐》、《东西汉》、《郭子仪》、《杨家将》等长篇。50年代后,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如《雷锋》、《烈火金钢》等。 泗县方言

泗县方言主要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区县东部部分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 一、方言特色

区饿:卧wo4。 什么时候:多晚子,张晚的。 快一点:快点个。 赶紧:赶嘛着。

干什么:该的gai1di,干gan1呢。 坐车:叮车ding1che1。 中间:当央子 喜欢:欢喜(音yi1)。 讨厌:嫌,讨嫌,犯嫌。(e1yi1人了) 吃饭:克饭、噇(chuang2)饭,捣肚子。 厉害:来sang、涝害。 倒水:虎hu3水 、弄虎了 (淮语有戽hu3字,意:泼洒)。 用水喷:呲(ci1) 拧开:肘zhou3开。 我:俺, 这孩子:这黄子

有能耐:怪吊能来 在哪:搁(ge2)哪 等等。

二、事物称谓

正房:堂屋。 厨房:锅屋。 太阳:太影。 河蚌:歪歪 西红柿:洋柿子,番茄 小麦:小mei1 等等。

三、人物称谓

父亲:建国前口头语均称“答答”da1“俺答”,建国后乡村逐渐改称“爷”“俺爷”,泗城镇均叫“爸爸 ba1“俺爸”,叫“爷”的较少。 爷爷:称“阿爹”a3居多

祖父:均叫“爹爹”,对外祖父过去叫“姥爷”,现在叫“外爹”的居多,平山北普遍叫“老”,外祖父叫“外老”。

六叶子:六亲不认,没心没肺的人的贬称。

不出奇:对行为不正,手脚不干净,爱占小便宜人的贬称。 搜抠,啬吝鬼:对过分小气,该用的钱舍不得用的人的贬称。 不上道,不上线,搅毛手:对不懂道理,胡搅蛮缠人的贬称。 犟劲头,老倔:对主观,任性,不听别人劝告的人的贬称. 老爷爷:老头子。 老奶奶:老马嘛(老妈妈ma3ma3)。 四、其他:

这里选择的一些词语很多都是不太好解释的,或者是与普通话不能直接对等的,写一点供大家参考,我相信大家看了之后还能想出来更多的富有泗县特色的方言话语。 形容人动作或行动快:日烟样。一日烟豆没有影子了。 形容非常甜:意耐人。意歪人 吞食放在手里的食物:唵(an3),你小时候可an过炒面? 踩在水里:蹅(cha3),小时候一下雨豆出去cha水玩。 吃到食物中有砂子:碜(chen3)牙,或牙碜(chen3)。 刚开始下雨:滴点子。

形容半途而废:胡了半嚓cha3。

骂别人憨:蒲(蒲种,常与“六叶子连用”)。 形容事情出现大问题:坑死。 形容让人恶心:糁[sheng4]人 把汤里的杂质舀掉:潎[pie1]。 编辑本段泗州戏

泗州戏演到悉尼歌剧院

宿州青年演员刘荣芝日前踏上了赴悉尼演出之路。她将把宿州市的泗州戏带到悉尼歌剧院,让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在澳大利亚大放异彩。(新安晚报记者葛刚) 一、简介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二、历史溯源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戏和淮海戏属\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戏是\拉魂腔\的南派。该剧起源于江苏海州,发展、成熟于泗州,故名。

据传,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江苏省海州一带,有邱、葛、张三位老农爱好民间音乐,他们在劳动休息时,常编山歌企盼太平丰年,山歌有两种,一种称为太平调,一种成为猎户腔。后经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就编出了具有简单人物故事的\小篇子\进行演唱,由于唱腔优美,听者不思饮食,赶场听看,好像魂被拉去,故被誉为\拉魂腔\。后因连年灾荒,张姓在海州一带串门卖唱,发展为淮海戏;葛姓流浪于苏北、鲁南一带,发展为柳琴戏;而邱姓则在泗州一带传艺卖唱,由于是\串门卖唱\,民间又称\拉魂腔\为\走股子\,因为是 泗州的\拉魂腔\,所以又称泗州戏。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曾组织泗州戏艺人排练了《全家抗日》、

《打濠城》、《打泗州》等一批密切联系抗日斗争现实的小剧目。这些经历使得泗州戏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以《拾棉花》、《打干棒》、《拦马》和《结婚之前》四个剧目到会参演。其中,生活小戏《拾棉花》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备受欢迎。这一次的华东汇演,推出了泗州戏建国后第一代担纲演员:李宝琴、李宝凤、霍桂霞、周凤云、王宝莲、蒋荣花等,第二代演员:陶万霞、李书君、陈若梅、周斌、李芳芳、周静、陆为为等,第三代演员:吕咸蔚、代兵等。 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又推出了现代戏《女社长》和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打孟良》、《井台会》、《闹菜园》等一批剧目。使泗州戏在安徽的戏曲舞台上大放光芒,成为众多安徽戏曲剧种中引人注目的剧种之一。进入新时期以来,泗州戏又再次焕发青春,排演了《摔猪盆》、《懒大嫂》、《拙大姐》、《花狗子离婚》、《八月桂》、《乡野情》等大量生活情趣浓厚或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彩小戏,成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跃的戏曲生力军。《老板娘》一剧表现下岗女工自谋职业是的种种心理障碍。从题材上说,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反映了泗州戏表现现实生活的主动与热情。 三、艺术特色

泗州戏的脚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

大成殿

\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分\单压\和\双 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泗州戏能够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数十种,如整鬓、拨鞋、提领、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旋风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场步、门歪窝、仙鹤走、老汉走、颠步走、蛇脱壳、顶碗、卷席、十字转身、含金闪腰、搂腰抗肩、男女双十字、燕子拨泥、抽梁换柱、百马大战、金蝉脱壳、扑蝶、鬼扯转、鸭子扭、鸭子和泥、浪子踢球、怀中抱月、老龟扒沙、横行蹲步、白鹅亮翅、板脚跨腿、苏秦背剑、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懒婆娘簸簸箕等。有些行当的表演堪称绝技,如《拦马》中头顶水碗急走圆场,点水不泼;《大书观》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员必须是小脚,脚大了则无法表演;表演身段\燕子拨泥\时,必须把脚下的泥块从后面拨起,再从头顶上飞过去。老艺人黄兆林(艺名黄八圈子)则因能头顶水碗,用矮子步在场上转八圈以上而得名。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讲究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以便于演员的发挥和创造。艺人们还把这种形式名之为\怡心调\,可见它带有相当多的随心任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