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事年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佛教大事年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9dc7e88d0d233d4b14e694c

安息居士安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受”(《高僧传

?安玄传》)。此事《开元录》卷一载为“玄以光和四年辛酉”译出。

184年(东汉中平元年)

东汉钜鹿人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和组织黄巾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朝廷严禁道教。《

历代三宝记》卷四载:“诸事老子妖巫医卜,并皆废之,其有奉佛五戒勿坐。”

194年(东汉兴平元年)

《后汉书?陶谦传》:“兴平元年,曹操复击谦。”是岁,谦病死。谦所部笮融

(曾督运漕)走广陵、奔豫章,为山民所杀。笮融在徐州,曾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 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所制的铜佛像,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

195年(东汉兴平二年)

牟子至苍梧,后于此著《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序》云,牟子年二十六归苍梧

娶妻,时交州牧弟为豫章太守,被笮融所杀。笮融于兴平元年走广陵,至豫章应在次年。

《序》云,牟子见世方扰扰,“于是锐志于佛道??世俗之徒多非之者??遂以笔墨之间

,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197年(东汉建安二年)

竺大力译出《修行本起经》。《开元录》卷一谓“竺大力以献帝建安二年丁丑三月于

洛阳译《修行本起经》”。

222年(三国吴黄武元年) 支谦于汉献帝末避难于吴,“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252—253)中,所出《维摩》、

《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高僧传?康僧会传》) 。

224年(三国吴黄武三年)

印度僧维只难与同伴竺律炎来至武昌,带来《法句经》,“共其伴律炎译为汉文”(

《高僧传?维只难传》)。

229年(三国魏太和三年)

大月氏(贵霜)波调遣使奉献,“以调为亲魏大月氏王”(《三国志?魏书&#

8226;明帝纪》)。中国内地与西域、印度的交往自此日益频繁。

247年(三国吴赤乌十年)

康僧会“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后来在孙权支持下建造“建初寺”,为

江南有寺之始。康僧会在此寺译《六度集经》、《道品》等经,并注《安般守意经》、《

法镜经》等。

250年(三国魏嘉平二年) 印度僧昙柯迦罗在洛阳译出《僧只戒本》。《开元录》谓此书译于此年。《高僧传&

#8226;昙柯迦罗传》谓:“中夏戒律,始自于此。”

260年(三国魏甘露五年)

汉僧朱士行以竺佛朔所译《道行经》文句简略,遂于是年“发迹雍州(治所在今陕西

西安),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得梵书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不如檀??送经梵本还

归洛阳”(《高僧传?朱士行传》)。后由竺叔兰等译为《放光般若》二十卷。朱

士行八十岁卒于于阗。

286年(西晋太康七年)

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光赞般若经》。《佑录》卷八《正法华经记》云,法护

于是年口宣出《正法华经》二十七品,至九月二日完成。《佑录》卷七云:“《光赞》,

于阗沙门只多罗以太康七年赍来,护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之。”据《佑录?

竺法护传》,竺法护于晋武帝世,至西域,获大小乘经凡一百四十九部,“终身译写,劳 不告倦。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竺法护译经止于西晋建兴元年(313)。

约3世纪

南天竺龙树及其弟子师子国提婆,创大乘中观派。

308年(西晋永嘉二年)

竺道潜避乱过江,盛讲般若空义。后与东晋元、明二帝及丞相王导等公卿交往很深,

时人称为“方外之士”(《高僧传》卷四《竺道潜传》)。

310年(西晋永嘉四年)

西域僧佛图澄“来适洛阳”(《高僧传?佛图澄传》)。后投奔石勒,被尊为

“大和尚”,除传教外,还参与军事机要。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卒,年一百一十七岁 。

334年(东晋咸和九年)

是年斯里兰卡大军王(334—362在位)即位后,将只陀林寺赐予萨伽利长老,形成只 陀林寺派,支持大乘中观派的主张。由此形成了与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

340年(东晋咸康六年) 是年,成帝尚幼,庾冰辅政,谓沙门应尽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议不应尽敬。(见《

弘明集》卷一二《尚书令何充奏沙门不应尽敬》)

362年(东晋隆和元年)

是年斯里兰卡室利?弥伽婆拉(362—409在位)即位,支持无畏山派,由印度

羯陵伽国迎来佛牙。佛牙出行(从王宫迎往无畏山寺供养),每年一次,成了举国欢庆的 日子。

是年晋哀帝即位,“频遣两使,征请(支遁)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般若》,白

黑钦崇,朝野悦服”(《高僧传?支遁传》)。

366年(东晋太和元年) 支遁卒。《高僧传?支遁传》云:“(遁)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三。”支遁曾以佛解《庄》,作《逍遥游》注,号为“支理”。

372年(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东晋咸安二年)

前秦苻坚发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于是君臣以会遇之礼,奉迎于省门,投诚

敬信”(《海东高僧传》卷一)。

379年(东晋太元四年)

前秦苻坚派苻丕攻下襄阳,送道安、习凿齿至长安,苻坚优遇之。道安住五重寺,从

事传教和组织翻译佛经,并参与政事。

384年(东晋太元九年)

东晋胡僧摩罗难陀到百济,在汉山州建寺度僧。《三国遗事》卷三云:百济传世第十

五主枕流王即位于甲申年(即是年),“胡僧摩罗难陀至自晋,迎置宫中敬礼。明年乙酉

,创佛寺于新汉山州,度僧十人,此百济佛教之始”。

385年(东晋太元十年) 道安卒于长安。《高僧传?道安传》载,道安“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 ?年七十二”。道安主持译出的佛典约有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主要是上座部系统说一切

有部传承的《阿含经》和论释《阿含经》教义的论书(《阿毗昙》)。道安编著了第一部

有系统的佛教经录。

399年(东晋隆安三年) 法显西行,去天竺求法,“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发自长安”(《高僧传

?法显传》)。

401年(后秦弘始三年)

后秦王姚兴派兵西伐后凉王吕隆,隆请降。此年十二月,久居后凉的鸠摩罗什被迎至

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高僧传?鸠摩罗什传》)。402—404年(东晋元兴 年间)

桓玄自称太尉之初,下令沙汰僧尼,以“名籍”登记僧尼,加强管理。慧远写《与桓

太尉论料简沙门书》,表示不同意。桓玄重新提出沙门应敬王者,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

论》表示反对。后桓玄允许沙门不向王者敬礼。

元兴元年(402),慧远与东林寺僧和居士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东林寺内阿

弥陀佛像前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后人称此为念佛结社(白莲社)。《高僧传?慧远 传》载,当时刘遗民著誓愿文云:“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摄提格

为寅年。据《金石萃编?东林寺碑记》,东林寺建于晋太元九年(384)而慧远卒于

义熙十二年(416)。中间有三个寅年,只有晋元兴元年壬寅七月朔才是戊辰。故知此事 时在是年。 元兴二年,僧肇自京兆远赴后凉都城姑臧从鸠摩罗什学佛,著《般若无知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