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笔记中国通史(免费)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历史考研笔记中国通史(免费)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a1a3863ed630b1c58eeb53a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东晋三次北伐-前秦短暂统一 淝水之战-南北对峙-北魏统一-南朝士族衰落

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族,宗族纽,魏晋成,东晋兴,南朝落。 王与马,共天下

祖逖北伐:313,祖逖北,黄河南,尽为晋,睿起疑,终无成。 侨置郡县:用故名,立白籍,减租赋 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

元嘉治,424,南宋文

东汉始,魏晋成,东晋兴,南朝落

东汉始,豪族地主发展(土附展,经强大,政位升,累世卿) 魏晋成,政律确(吴领兵,晋荫客,官九品),社位殊,严等级 东晋兴,政经位(政势升,经力强,社位殊)三一体

自身腐,经济削,失应变(内因)

南朝落 寒门兴(掌机要:中书舍,执兵权,任典签)(外因)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破复,南持开 经济重心南移:

背景:1南安定 2入人技 3政府重 4人民勤 5条件优 过程:(永嘉乱,安史叛,靖康变)

1魏晋南北开发-永嘉之乱(第一次人口南移高峰) 2隋唐五代发展-安史之乱(第二次···) 3两宋时期完成-靖康之变(第三次···) 评价:开南方,变革局;带全国,四渗透,渐平衡。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386,北魏立,439(四散久),北魏一 改革:(都吏租三俗)

背景:1民族矛盾(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

2阶级矛盾 豪强地主与拓拔贵族矛盾(宗主都护制:任豪强,督百姓)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拓跋贵内部矛盾(开明与保守)

过程:魏改制,分两期;冯太后,变政经;孝文帝,革习俗;传统束,旧势阻。 1整吏治

2均租调(均田制和租调制)

3行三长(486,李冲议,废督护) 4都洛阳 5革习俗

评价:应要求,符规律,促文明,速融合,复经济

1顺应了北魏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2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所征服的较高文明所

征服-马克思)

3大大提高了拓跋鲜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北魏政权建设

4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使胡族游牧或半农半牧经济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 5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注:均田制(485),李安世;民奴牛,露桑麻;明均田,实有限;抑兼并,调积性;租调制(486),克赋随。 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528,尔朱荣,河阴变,沉后帝;局势荡,朝代替。 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

起西魏,历北周,至唐初,二百载。

军府百,分二四;十二将,六柱国(两虚);闲为农,战为兵;另立籍,免赋役;甲自备,二合一(兵农合一,中原征兵制和鲜卑部落兵制合一) 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民族斗争:大分裂,族冲突(牧对农(来),奴对封)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背景:固统治,求融合(蜀汉中,吴山越;十六国,纷汉化;南北朝,孝文总。) 过程:族杂居,胡汉化(从胡族看),汉扩大(从汉族看)。 评价:整体观,迂曲缓;局部看,有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思想:魏晋玄学,东汉末,经谶纬;儒位动,玄始兴;骨老庄,合儒义;论本末,辨自名 正始玄,弼与晏(任弼、何晏);汉才性,至本末; 竹林玄,阮嵇狂(阮籍、嵇康);越明教,任自然; 西晋玄,裴与郭(裴頠、郭象);反贵无,立崇有; 东晋玄,有张湛;合有无,肆性情;佛学起,代玄立。 南齐,范缜,《神灭论》,神是形派生的,“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南齐,祖冲之,圆周率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建安风骨:东汉末,建安年;现实体,承乐府;情辞悲,格调刚。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背景:经趋同,族同化,势所趋(政治斗争,阻碍交流,人民苦难;结分裂,求统一,史趋势,民所望) 过程:文帝坚,大改革,破均势,统南北。 评价:结束了将近三个世纪的混乱局面 使社会发展步入正轨,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奠定了唐的强大和发展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采取措施:(官府举律(举例),均租籍貌(鸡毛))

1革官制(门下议,内史决,尚书行,御史监或门议,内决,尚行,御监) 政治 2立科举(庶族兴,政有应,废九品,立科举,选面广,权归央) 3改律令(开皇律)

1行均田(北魏至唐前期) 2租庸役(租、庸、力役)

经济 3索貌阅(根据户籍薄上年龄与体貌核查户口) 4输籍定(定户等,确税标,与豪争)

军事 1革府兵(留军籍,加民籍;府均合(府兵制与均田制),兵农一;新统帅,十二卫)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洛为心,南余杭,北涿郡,永通山南(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 政有控(通秦修驰道),经有需,人有娱 工程伟,智劳结;促联系(南北),固统一;促交流,苦百姓。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起义:611,瓦岗军,河北义军(窦建德起义),江淮义军(杜伏威起义);推翻隋,教育唐,打地主

617,克长安;及炀死,废帝立;各个击,统全国

兄弟争,玄武变;隋之鉴,精图治;大臣辅,措施正;崇儒学,重立法。

贞观治,非人定;究其本,有社源;史经验,太宗总;农战果,高祖基;虽明君,阶时限。 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

内改中,有政堂;隋十一,唐五九(五监九寺);初州县,中加道;都在州,为新府。 科举资,铨试择

十二卫,仍袭隋;分三等,数区别(上1200,中1000,下800);免赋役,甲自备;均田基,兵农一。 均田制,去妇奴,加僧道,兼工商;规定备,数量大,限制松。限荒地,不触私;劳地合,抑兼并。 庸代役,定唐律。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中宗废,睿宗立,武周替。(太宗-高宗-中宗) 修姓氏(太宗修氏族制),扶庶族;展科举,搜人才;开言路,善用人。重农业,轻瑶赋;开边疆,固边防。

中宗复,韦后专;睿宗子,联太平,诛韦拥睿,开元之治。 附加: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及意义?

过程:隋文设,隋炀进,太宗增,则天殿,玄高官(玄宗高官主持)。 评价:抑门阀,拓官源;提素质,强集权 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曲水桶

手工业:匠官私,唐三彩 商业:驿站旅店,坊住市商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背景:玄宗荒,边镇重;府兵解,募兵成。(如果没有国家改革或人民革命,必然产生马太效应) 过程:755,安史起;违奉召,范阳叛;历八年,唐转率。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 评价:集权弱,藩镇起;边防虚,蛮族侵;北方乱,重心移 留余部,任降将;平叛中,使增设

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

募代府:经济破,吏治败,兵制坏

庄代均:无地分,买卖助,战祸连(安史后,田庄主;取租佃,收实物;南北(朝)奴,唐代契。 理财法:第五琦,榷盐法;刘晏理,革盐法,整漕运,行常平。(均为肃宗时代:安史乱,肃宗立) 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

背景:均田败,租调坏;税收减,杨炎议 过程:地户主(地税和户税为主),统各税;夏秋收,称两税

废其它,入户地;出制入,分各地;略主客,商难免;按资田,分夏秋 评价:简化税,负担轻;税合理,人附松;税面广,收入增;税计钱,利商展

兼不管,资不差;主税增,杂税出;钱折帛,币不足(钱重物轻,负担增加)。 重心南,农业兴,手工展,商业发(扬一益二) 李皋,轮船,用脚踏动两轮前进 陆羽,《茶经》,世界第一部论茶专著

柜坊、飞钱:代客保管钱物,收取柜租;凭文券到指定地点取钱。 市舶使:广泉明,玄宗设,理对外 唐后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藩镇割,宦官专,朋党争(和东汉一样,但没有外戚,估计是武则天使唐王室有防范外戚的政策) 德四径(德宗,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宪淮西(宪宗,淮西之乱):人民苦,唐基败;交流阻,生产坏;矛盾深

顺永贞(二王八司马事件),文甘露(郑注和李训):帮派营私,立帝监军,宫市掠田 牛李争,争科举,论藩镇 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

背景:政治腐―――土制败(民无入),赋税繁(民多出)―――农民起(历代农民起义都不只也不可能一处,但要抓重点)过程:王仙芝、黄巢起义:仙芝起,黄巢应;破长安,称大齐;

克用攻,全忠叛; 外因 战失机,策略误(能动性);组织动(领导组织);流动战,未安人(人民) 内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工农联盟,优势互补(工有思,民有人);武装斗争(枪杆子中出政权);根据地建设(质量互变,量的积累)

评价:大壮举,瓦解唐;击地主,阶级变;藩镇削,统阻减;“均平”号,第一次。

结束了···大壮举,瓦解唐; 建立了···阶级变;统阻减; 实行了···击地主,藩镇削, 加强了···

有利于···国家统一 符合了··· 奠定了···五代和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符合了···

“均平”号,第一次(特征) 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

突厥:隋立初,突厥分;太宗东,高宗西(太宗派李靖灭东突厥,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 薛延陀:唐太宗封首领夷南为珍珠毗伽可汗,后内乱,太宗派李勣消灭,设参天可汗大道 铁勒族 回纥:今维吾尔族祖先,玄宗封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吐蕃:太宗文,中宗金。

南诏:乌征白,起六诏;皮逻些,大一统;玄宗册,云南王

渤海:靺鞨建,满族先;大祚荣,立政权;玄宗册,渤海王(郡王)。 注:太安西,治龟兹,辖四镇;武北庭,天山北,治庭州。

都护府:边疆地,特别政;抚诸藩,宁外寇。

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龟疏于碎,乌龟输了是因为小碎步)

附加:1隋唐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原因?

答:统一安定是条件,国力强盛是物基,开明政策是促进。

2唐朝和西汉处理少数民族的相似措施?唐朝的新措施?综上述,谈认识 答:设机构,讨侵扰;用和亲,加交流。 疆封王

汉主少合成大国,和睦友好是主流。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朝鲜半岛:隋三立(高丽,百济和新罗),高灭高;苏灭百,新罗一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