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后湖公园规划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武汉市后湖公园规划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a37364e1ed9ad51f01df22f

武汉后湖水景公园设计

颓期、复兴期、展望期的场地景观。造景上做到空间旷奥变化,步移景异,植被群落丰富多样。在多样性的同时坚持以水景体验为主线,做到多样性中保持统一。

2.3.3 因地制宜原则

因为基址内自然地形植被条件都并不优越,不过每个功能分区自然条件特色都比较明显。比如以河流、荷塘或者工业厂房用地为主。所以在总体规划时每个功能分区着重考虑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主要元素和生态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

3. 概念方案设计

3.1 概念分析

公园规划的主题围绕“拾孤·流淌的时光——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后湖水景公园”来展开。拾:拾取、重现;孤:遗落、被遗忘。拾孤:拾取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重现一段美好的时光。拾孤,就是重现包括黄孝河在内的后湖片区的以水体为主体的良好的生态景观功能,在恢复黄孝河的水体生态的同时重现黄孝河的人文历史风貌,营造一个适宜城市居民假日休闲、人文科教、生态改善的水景风光 流淌的时光:就是穿越千年,追溯黄孝河最初的风貌,并沿着这条历史脉络,缓缓而下,从过去走到现在,从现在迈向未来,展现以黄孝河为主体的后湖片区的时光脉络。以黄孝河的前世今生为主,将这段时光旅程划分为滥觞期、兴盛期、衰颓期、复兴期、展望期,展现各个时期的人文生态特色。

滥觞期:明末清初,黄河河最初是由18个四季潴水不涸的湖淌子经联通港串成一条河流,从孝感、黄陂来汉口的人,多坐船从府河顺流而下,经“十八淌子”,穿过淌子之间的连通港,直达汉口集市中心,有一首描写亲友送别的《竹枝词》这样描述:土荡临歧即灞桥,不曾离别即魂消.青青惯送朝天客,也向风尘折瘦腰。

兴盛期:淌子之间的港道,起初宽窄不一,窄的地段两舟须相擦而过;秋冬水浅,还得拉纤而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口开埠后,连通港往来船只日渐增多,英商在黄陂、孝感廉价收购的蛋品,也多用木船从此处运抵亚单角(今解放大道北侧,模范路西)起坡,加工后运销西欧北美。为便利运输,宽窄不一的连通港被扩展,形成一条横卧汉口北部长12.4公里、宽10米的河道,以黄陂、孝感各取一字得名黄孝河。其时,黄孝河河宽水清,鱼虾成群,野生水产资源丰富。也是一条水上交通线。

衰颓期: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黄孝河,承担着130万汉口居民的生活污水和400家工厂企业废水的排放任务。但是因为它的自然坡度小,上下游落差小,流速缓慢,加之排放的都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久而久之,恶臭熏人、蚊蝇滋生。由于沿河的湖泊大量填埋,河道的蓄水量大大降低,每遇大雨,便污水四溢,渍水成灾。

复兴期:随着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后湖水景公园的建成过程,黄孝河的水体将会

5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得到有机科学的的治理,恢复其本身良好的生态景观功能。使其重现其原始时期的自然野趣以及运河时期的人文风貌。来以此彰显地域文化及人文风情。

展望期:在公园建成后的几十上百年间,公园所采用的低影响开发理念,所以用的高新水体处理技术能起到一个良好的水体治理的里程碑,并一直能作为汉口后湖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好去处。

3.2 概念设计的生态策略

1. 生态修复策略

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以减轻自然生态的负荷压力,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群落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

2. 低影响开发策略

低影响开发(LID) 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公园设计主要通过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渗透性铺设、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原有河、塘的水文条件,恢复建设湿地结构及类型。减少污染排放,控制径流污染,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3. 低碳策略

公园中设有风力涡轮发电设施及太阳能照明设施,利用清洁能源满足自身需求。雨水收集净化用于公园内的灌溉。强调公众参与,重视科普教育内容,帮助人们树立低碳意识,使低碳不再只是技术。

4. 降噪策略

为减轻来自周边车辆的噪音,公园边缘的防护林采用降噪效果好的树种,且密度科学合理,使其发挥最大效果。

4. 总体规划布局

4.1 功能分区

在综合基址条件和确定的设计规划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全园的规划结构及场地内的交通的便捷性,对场地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划分上基于场地本身的生态恢复和人文教育的特殊功能,公园的功能分区主要从生态功能人文功能的角度上考虑,将场地分为人文历史展示区、湿地观光体验区、中心湖面景观区、山林生态保护区、高新科普展示区这五个区域。

4.1.1 人文历史展示区

6

武汉后湖水景公园设计

人文历史展示区以运河文化广场为主体,对场地原有的硬质肌理以及厂房建筑进行科学的整改、保留及利用,形成一个个围绕层叠花台建立的工业文化展馆及运河文化馆,记录黄孝河及后湖片区的历史变迁及人文风采,通过景观以及展馆的形态记录场地几百年间的风云变幻的点滴,向游人述说感人的片段,回味历史。

4.1.2湿地观光体验区

湿地观光体验区在具有公园的服务功能的同时,具有其特有的污水净化体系及生态恢复景观。该区域以净化恢复黄孝河水体为目的,将黄孝河的水体引入人工湿地,在多级湖淌中分级沉淀、净化,植物降解、摄取,通过呈带状种植的湿地植物得以完全的过滤,在流动的过程中完成最终的净化过程。其中的十八湖淌是更是动植物的家园,人工湿地中巧妙的构筑亲水平台并设计了一些木栈道、观鸟廊,增加湿地景观的可达性,是游人观赏游览的场所。湿地与云涯湖交相辉映,成为园区最为主要的游憩佳处。

4.1.3中心湖面景观区

中心湖面景观区以云涯湖为中心,将云涯湖景区以及卧龙山景区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将万商别苑、记忆水韵、交汇广场、莺鸣柳岸、瞻星问月、新月广场、沉沙湾等景点有机的连成一片,并堆砌包括云归岛、云憩岛在内的中央湖区的湖心岛,使湖泊区域的景观游憩功能变得丰富而有层次。游客除了沿湖畔游线游赏玩憩外,也可以通过千帆蚁岸码头乘坐游船游湖,选择泛舟湖上,摇曳梦回。

4.1.4山林生态保护区

山林生态保护区是在场地废弃平地的基础上人工人工营造的一个小地形,以山林地貌与湖泊地貌结合,有效改善场地小气候。同时与景区结合的满山的松树和高乔木,作为中心湖区的背景为有人提供一个整体较为封闭的空间。保护区内树种繁多,生态系统稳定,其连绵的的山林,幽闭的空间感受令将令游人深深体会郊野游憩之乐。

4.1.5高新科普展示区

高新科普展示区是重点体现低影响下的水体处理体系的区域,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对公园进行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将水体净化的高新科技与园林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游人在游赏的同时进行最新水体治理的理念的人文教育。

5.竖向设计

场地原本地势平坦,在做竖向规划时尊重原地形,尽量避免大的地形改动,减少土方工程量。在沿湖游览观光带、中央湖区、生态林区以及综合服务区等处,根据造景特色的需要,局部改造了地形。考虑到林地草坪灌溉的需求,稳定了全园灌溉系统的管理需要。

7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5.1 竖向控制点高程设计

竖向设计根据场地现有的地形标高和规划分区的主要景观结构,在保留原有自然形态和地势地貌走向的前提下,依据不同景观节点、场所高程以及对环境地形的要求进行控制。

竖向规划主要需要控制这几项内容:坡顶、驳岸顶部、道路转折点、交叉点及变坡点、三种水位主要建筑底层及室外地平、各出入口内外地面高程、园内外景色相借地点的地面高程等。

5.2 地形设计

依据竖向设计各主要控制点的高程,进行具体的地形设计。

场地内最高坡顶高程为46.0米,位于园区东北部卧龙山顶。东北部堆高成山,主要作为涵养风景林种植区及缓坡草坪区,而中东部的低洼藕塘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央湖泊。在微地形的营造上,顺应卧龙山方位,利用过渡地形及植被的变化作为山林与湖景的交接带,同时为南面的湖泊景区营造了一个绿色的巨幕屏障,更显开阔的水面景观。

园区内水体的最高水位为20.3米、常水位为20.0米、最低水位为19.7米。对于水体的开挖改建,是在确立了中央藕塘改建为大水面后调整周围地形,使之成为一个下凹地区。

6. 景观总体规划

6.1静与动的对比

场地的空间被中央湖泊区域和贯穿场地的城市干道分界开来。道路以南以运河文化广场、云栖栈台、儿童活动广场、鱼戏荷叶中、钓台春昼、荷叶田田、漂浮栈道、记忆水韵等为典型的动态空间结构,将人类活动与植物、湿地景观哟记得结合在一起,流水的活力带给了公园生气,带给生物源源不断的生机,飞雁浮萍,稀稀人语,都将为公园增加灵动的意趣。以云归岛、莺鸣柳岸、尘沙湾、鉴池、芳林草地、瞻星问月等为典型的静态空间结构,亭台栈道幽藏于林间、曲折于静谧的湖面之上,却又是鸟类栖息的佳处,鸟鸣林更幽。道路以北的科技风采景区,形成一个园中园,既有动之水车广场、科普展馆,又有静之梯田、生态浮藻,自成一体,动静宜人。

6.2开与和的对比

主入口广场与十八湖淌之间形成相互串接的开敞空间,开门见山式地向游人展现公园宽敞的空间;云涯湖与新月广场、芳林草地之间形成相互遥望的开敞空间。而以鉴池为中心有密闭的涵养林将其环绕,形成和的空间,开与和的自然空间在密林、湖泊、岛屿、河流之间循环变化,既对立又统一,借卧龙山之景,自得丰富的园林山水空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