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泰安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泰安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及样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a485b4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2

二O一八年泰安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考试说明》

化学学科

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Ⅰ.命题指导思想及命题原则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1.命题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即要求初中毕业生掌握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和解释有关的社会现象。

2.命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形成化学科学的核心素养。

3.命题有利于普通高中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命题,并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畴内适当设置开放性和发展性试题,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水平。 二、命题原则

“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是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命题的基本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学业考试命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确定考查内容与要求

命题必须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特别应重视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试题素材和内涵中应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不过分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不过分苛求知识的细节。

2.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化学试题的功能

合理配置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数量,试题的设计增加情景性和开放性,以利于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化学基本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在主观题中,要为学生答题留出一定的空间,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同时,要合理设计评分标准,确保试题的效度。

3.高度关注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新课程涉及健康、材料、环境、能源等热点问题,体现了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命题时应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内容。注意从科技发展的前沿、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选择试题素材,增加联系生产实际的试题,体现化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4.确保试题的科学性,杜绝生造、繁难的题目

试题的考核目标要清楚,起点要适当,难易要有层次,具有适宜的区分度;试题要有新意,背景要真实,不能拼凑生造;语言要准确,表达的题意要清晰,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题量要适中,试卷结构要简约、合理,指导语要规范。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1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重点考查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方法和价值观,以及对化学、社会和技术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考查内容不过度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学科考试的内容包括“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融入上述内容

之中,下面对各个方面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命题要求说明如下:

身边的化学物质

考试范围 :

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2.氧气和二氧化碳

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 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水的组成和净化 4.溶液

①溶液的组成、分类和应用 ②溶解度的含义

③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④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5.常见金属和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6.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

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②溶液的酸碱性和pH ③常用酸、碱溶液的稀释

7.常见有机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能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装置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进行常见溶液的稀释;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物质;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能通过科学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得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命题方向:

书面考试的命题,应注意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着重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的理解及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模拟科学研究过程,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分析推理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试范围:

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物质的微观构成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和离子 ②原子的构成 3.化学元素

2

①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②元素的简单分类 4.物质组成的表示

①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②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考试要求:

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能用化学式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能运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有关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命题方向:

命题时,不宜考查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记忆和复述,而应重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考查学生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要将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物质的化学变化

考试范围: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反应的类型 ①化学反应的分类

②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简单判断置换反应的进行 3.质量守恒定律

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简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③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考试要求:

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示化学反应;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命题方向:

命题时,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变化规律分析有关化学现象的能力;在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应注意基础性,不宜涉及3个以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也不宜涉及原料损耗的复杂计算。

化学与社会发展

考试范围:

1.化学与能源

①燃料燃烧的条件与应用 ②常见化学燃料的主要成分 2.常见化学合成材料的应用 3.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化学与农业生产 5.化学与环境

①“三废”处理的一般原则

②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考试要求:

3

能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命题方向:

命题时,不宜强调对化学与社会相关知识的简单记忆,而应该从科技发展的前沿、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物质的观点。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结构: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为50分。 1.内容分布

科学探究 约占20% 身边的化学物质 约占25% 物质构成的奥秘 约占20% 物质的化学变化 约占25% 化学与社会发展 约占10% 2.试题难度和分布

容易题 约占60% 较易题 约占20% 较难题 约占20% 3.试题题型分布

选择题 约占40% 填空与简答题 约占45% 计算题 约占1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