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aa3e02d3169a4517623a306

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集

第三章 教育能干什么?(教育功能)

案例一(重点案例):

“教育无用论”

《重庆晚报》2009年6月10日相关报道: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全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

据介绍,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而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

原因何在?记者采访了部分区县招生负责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6月6日相关报道:记者致电教育部一位处长求证,该人士说,“目前只通过联网统计了总报名人数,至于放弃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还没有专门统计,但可能要超过往年。”

另据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2009年全国有8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退出高考,约占总报考人数的10%。所以说,2010年34万人退出高考只是一个保守数字,实际退考学生应该更多。(摘自新浪教育)

案例设疑:以上两个材料都反应了近几年我国有不少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高考的现象,里面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蔓延。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应比任何时代都要凸显,而我国在这样一种知识经济大背景下却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已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深思。请你联系所学的教育学知识(教育功能、教育公平等方面)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应对策略。

案例分析引导: 一、原因

1.教育成本太高,投入与产出失衡2.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太凸显功利性3.就业体制落后,缺乏透明度4.人才培养模式落后5.传统观念的影响

二、解决策略:

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健全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2.国家加大教育投入3.改革就业体系4.转变传统观念5.净化社会环境

案例一:

教育的在社会中的功用

案例材料一: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教师,再走进他办的那所山村学校去考察一番。看看这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他所在的乡村作了什么贡献,然后实际分析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之间有哪些相互的作用

王思明,男,48岁,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小学教师。1968年起担任下西渠乡村小学民办教师。他所在的下西渠村距离延安市160km,距离延长县也有80km。人们常常说这里是“十里同村,隔山为邻”,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济非常落后。全村只有47尸村民,176口人,20个劳动力。直到80年代,这里的交通还是靠毛驴进出。下西渠小学是个多级复式小学,学校七个年级只有王思明一个教师。每堂课45分钟,一个年级平均只能讲6分钟,加之这里的学龄儿童因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近亲结婚,先天素质不好,其教学难度是城市教师无法想象的。27年来,

13

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集

他扎根山区,献身教育,自己动手,艰苦创业,创造性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使下西渠小学由最初两孔破窑洞发展到一座两层12间,340平方米的现代“小洋楼”,而且从1970年起,就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按时毕业率均实现100%,比延安地区规划整整提前15年。从1971年算起,这所学校18届91名毕业生,全部升人了初中,后来,30名取得了大中专文凭,其余的也都成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带头人。王思明在为下西渠新一代办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这块文化阵地积极地向当地群众渗透现代文明。70年代初,他用学校勤工俭学得来的50元钱,给学校买回一台自鸣钟,全村人都跑来看稀罕,觉得挂钟很神秘。接着,他又给学校买回了可以对讲、收音、扩音和电唱的四用机。接通各户的有线广播,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传到每家每户。1976年,他用学校种土豆收获的50元钱,买回高音喇叭,第一次使下西渠人听到了大山外的声音。随着勤工俭学收入的增加,1989年,他又亲自跑到西安买回一台风力发动机,使在小煤油灯昏暗的光线下生活了多少辈的下西渠人,终于见到了人类文明的象征——电灯。王思明把20英寸彩电带回学校后,小山村更热闹了,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就争先恐后地聚集在学校看电视,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

案例材料二:分析下列一组教育实例,找一找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的看法。

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

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出生时由于早产,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很多邻居都说他是个弱智儿,但他的父亲毫不气馁,用自己创造的独特教育方法教育小卡尔。卡尔·威特8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

②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文已不如从前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③1994年9月,福建省第二批特级教师名单公布。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便是福安一中32岁的数学教师李迅。1987年以来,李迅执教的三届高中毕业班,高考数学科综合比率均居地区榜首,班级也被评为校、县、地区级先进集体。1983年至1994年他先后指导了31名学生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奖,其中11人进入省前10名。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李迅指导的5位学生参加1993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全部获得省级奖励,其中3人获一等奖,分别为全省第一、第二、第十名。一等奖的三人人选1994年CMO(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暨第3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 国家集训队选拔赛福建代表队。一个县的参赛学生竟然占了省队的一半!作为副领队兼教练的李迅,为福建队仅次于京、沪而居全国团体总分第三,立下了汗马功劳。

案例分析引导:通过以上案例,我们知道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有多方面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案例三:

教育的异化

案例材料一:崔永元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但数学成绩很差。事情是这样的,小学时,数学老师发现崔永元上课走神,就把粉笔头准确无误地砸过去,还批评说“你把全班同学的脸都丢尽了”。从此,崔永元患上了“数学恐惧症”,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在崔永元的人生走廊里关闭了数学这扇窗。教语文的王老师对崔永元的第一篇作文大加赞赏,从此,在崔永元的人生走廊里语文这扇窗分外透亮??

14

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集

案例材料二:

据《南方周末》2001年8月30日第6版报道,2001年7月15日,在贵州省安顺市东关中学就读的孪生姐妹小灵和小可为了摆脱学习的压力,亲手毒杀了自己的双亲,更为遗憾的是她们还没有意识感到自己的严重罪过和违法行为。小灵和小可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旁人眼里,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平时不让她们看电视,不允许随便上街,也不允许带同学和朋友到家里玩,双休日还要每天补习6小时功课。可她俩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为此,这对娈生姐妹也很痛苦,因为她们也很努力。姐妹俩所在学校的老师也没有觉察她俩的心理变化。特别令她俩感到伤心的是,父母平日很少与她们谈心,在重点高中没有考上时,母亲对她们进行了辱骂,爸爸让她们下跪反省。她们感到没有自由,度日如年。在没有人开导与安慰的前提下,盛怒之下,她们用毒鼠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无独有偶,这类案件在其他省市也屡有发生。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一位姓徐的高中生因无法忍受母亲对他学习成绩高分的要求,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

据新华社兰州2002年6月6日电,甘肃省景泰县一名16岁的中学生“尖子生”因不堪忍受学习的压力,杀死了亲生的母亲。

这三个案例中的共性就是,父母长期对孩子学习成绩过于苛刻,管教过于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这三个案例中的学生性格内向,交往狭窄,学习方式封闭,独立性差。

可悲的是在案发前,学校的老师与同学都没有发觉异常情况。

案例设疑:教育真正的理想和价值应该是实现教育的善,这是教育的真正的目的,但案例中的几则材料却使得教育与其真正的理想背道而驰,结果也大相径庭,请问其背后的因素有哪些?教育在里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个角色与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否一致?导致其目标差异的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

案例分析引导:结合教育学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事件出现的深层原因:

一、学校教育问题:1.应试教育对人性的伤害;2.心理教育的缺失;3.教育方式的粗暴和简单;4.师生关系的冷漠和功利。

二、学生自主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应该树立开放性的学习理念;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最后,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长辈。

案例四:

阿甘的故事

《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阿甘有很多自己的理论,他坐在路边公交站的长椅上和不相识的路人讲述他的传奇,他在每一个理论前面加上三个字:妈妈说。

——妈妈说,人生就像百位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

——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 ——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

15

教育学基础教学案例集

我做到了。

阿甘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这些话他都记住了,他说,笨人有笨人的作为。当珍妮叫他快跑的时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来,跑散了他记忆中第一双神奇的鞋子,也发掘出了他的第一项潜质:跑。他一直在跑,开始是逃跑,后来他跑进了橄榄球队,再后来跑进了大学,跑得了学位。在越战战场上,他仍是牢记珍妮的话,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荣誉和友情。

他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战友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阿甘并不聪明,但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 所以他也就赢得了荣誉,财富和爱——这些常人可能永远不能兼得的东西。

案例设疑:请你根据阿甘的人生历程,谈谈影响人的成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哪一点?

案例分析引导: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其中,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又主要包括环境、教育和个体因素三个方面。

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制约作用;教育教育也是一种环境,是一种独特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一点要做进一步深入论述)。 案例五:

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案例设疑:试根据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的合理性。

案例分析引导: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案例六:

下面是人们给教育的一些称号,这些称号分别反映出了教育的哪些社会功能? “加速器” “孵化器” “筛选器” “稳定器” “平衡器”

案例分析引导:案例中的称号主要反映出教育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案例七:

巴格莱(要素主义者):

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掌握了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所以,学校应成为传授“文化遗产”的机构,要通过学校教育使这些遗产在新生一代中再生出来,从而使社会健康的发展。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