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ad5bde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a

⑷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为教育者提供充分的资源。

简言之,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促进教学的条件。(07年选7)

7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答:⑴随机通达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以便学习者从不同阶段建构对所学知识的意义。(04年选13)

⑵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同时,建构主义者主张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⑶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强调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为基础而提出来的。(09年选18)

第三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74. 概念

答:概念是由符号(主要是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大多数概念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例子、属性和定义。

75.概念的获得:

答:概念的获得实质上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奥苏贝尔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并认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概念形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心理学家对概念的形成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赫尔斯提出了联想理论。布鲁纳提出了假设检验理论。罗斯提出了范例理论。(03年名7)

概念的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奥苏贝尔认为,概念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04年名5,10年名5)

76.概念的教学:

答:用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突出关键特征,控制无关特征;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变式和比较;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凡是包含概念关键特征的事物叫概念的正例,凡是不包含概念关键特征的事物叫概念的反例。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比较指将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匹配呈现,让学生进行辨别。(08年选8) 77.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03年选18,05年名2,06年选8,10年选9)

78. 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个人学习方法和个人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技能。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能使学习、记忆及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活动较为有效地进行。认知策略可以分为理解、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和思维、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列提纲和标题属于认知策略中理解、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08年选7)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元认知策略可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04年选15,10年选8)

79.学习迁移(01年名5,07年名5)

答: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对学习迁移现象的一种描述。(02年选20,08年选6)

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了概括原理说。(05年选7,09年选20)

第四章 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80.品德(10年名2)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因素

81.习得性无助感(09年名8)

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构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一般而言,那些在学校被教师视为能力低下,同时被其他学生看不起的学生通常具有习得性无助感的特点。心理学家指出,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最好采用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归因的方法,对他们给予帮助。只要他们的消极归因得到改变,那么他们身上的习得性无助感将会逐渐消失。

第六章 个别差异 第七章 教师心理

社会心理学(只考选择和名解)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82.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05年选9,09年选5)

83.过度理由效应

答:如果人们自己对某种活动有兴趣,则外在的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损伤人们原有的兴趣。外在的奖励诱导人们为使行为外部的过度理由得到解释并维持认知的平衡而必须消减自己原有内在的理由,从而造成过度理由效应,即外在过度理由有伤害内在动机的作用。(02年选8)

84不充分理由效应:

答:人们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越缺乏外在理由,就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不充分理由效应”。( 06年选10)

85.角色扮演

答: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是目前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公认的应用范围最广、实施最为容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86.内群体偏爱

答:个体总是努力追求一种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为了满足自己追求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人们在作群际比较时常常偏向于内群体。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发展

87.社会化:(09年名2)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88个性化:

答: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89.自我概念:

答: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90.镜像自我:

答: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91.社会比较

答: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第三章 印象形成与归因

92.印象与印象形成

答:印象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印象是人际关系最初、最直接、最经常的定向因素。

印象形成是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93.刻板印象:(04年名5,08年名6)

答: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即刻板印象。 94.晕轮效应:

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他(或她)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就是晕轮效应。

95.总体印象的形成

答:总体印象的形成有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三种。

费希本认为,在人们的总的印象形成上,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的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的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以为人们所接纳。(07年选9)

安德森认为,在总的印象的形成上,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的印象。这就是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是指对人的总体印象,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96.首因效应(09年名3,10年选19)

答: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它是指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97.近因效应(03年选19)

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98. 印象管理:

答: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印象管理策略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还包括琼斯总结的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特殊自我表现策略。(02年选7, 05年名4,08年选10)

99.归因:

答: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就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维纳发现,学生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能力是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运气是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03年名8,05年选6,08年名2)

归因的原则:①海德提出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07年选10)

②凯利提出折扣原则: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则某一原则在引起某一特定效应上的作用就被打折扣了。

③凯利提出协变性原则:人们是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人)和背景。因此,凯利的理论也被称为三维理论。

影响归因的因素有社会视角和自我价值保护。 100.控制点(06年选9)

答: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的思想认为,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相信自己对于事情发展与后果的控制,这类人的控制点是在内部;有人则相信社会、命运、运气决定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的控制点在外部。 101.自我价值保护:

答:归因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第四章 态度及其改变

102.态度:

答: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态度包括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动成分。

103.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答: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态度变化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