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ad5bde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a

? 沃斯拉提出是阶段理论对创造过程进行分析:

– 准备期,在思维形成之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 – 酝酿期,对问题和治疗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 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可称为灵感期 – 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

?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

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词是一种符号,标志着一定的事物,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构成短语和句子,为人类提供重要有效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特征:1、可沟通性;任意符号指代。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去标记客观事物,从而指代该事物获得意义,这是任意性的。2、有规则建构的。只有以特定方式排列的符号才有意义,不同的排列产生不同的意思。3、结构的多样性4、能产性。一是指一个掌握了母语的人,可以通过有线的语言规则生成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二是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5、动态性。语言是从古至今演变而来的。6、社会性与个体性。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产物,同时又受个体的特点制约。

语言的结构:按层次结构组织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句子下面可分为短语、单词、词素和音素等层次,每个层次都包含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

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存储形式:分成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形式表征是指语言符号在记忆中存贮与提取的方式,可区分为正字法表征、语音表征和语义/句法表征等三种方式。有人认为,单词在记忆系统中是按频率、具体性和意象性的高低来排列的,使用频率高的词排前面,使用频率低的词排后面,具体词排前面,抽象词排后面,就像一本词典一样,特瑞斯曼称其为心理词典。

语义表征有一定结构,一种观点认为语义是按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表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语义是按激活扩散网络的方式表征的,这种表征强调一个语义单元与另一个语义单元之间的关系,随着单元数量的增多,网络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动作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病人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病人的发音器官完整无损,功能正常

威尔尼克区:在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病人说话时,语音和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接收性失语症的一种较缓的形式叫词盲。病人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构成语言的复杂声音模式。与表达性失语症的病变相反,接收性失语症病人谈吐自由、语流很快,但他们的话语没有意义,几乎不能提供任何的信息。切断或损伤将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这种病人语言流畅,发音清晰,但理解语义的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

角回:在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实现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联合。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当看到一个单词时,词的视觉信号先从视觉初级区到达角回,然后转译成听觉的形式;同样,在看到一个单词时,由威尔尼克区所接受的听觉模式,也将送到角回,再作处理。切除角回将使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并引起阅读障碍。

斯佩里对癫痫病人切除胼胝体,产生割裂脑的研究,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

另一些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语言方面也有作用。在左半球切除或损伤后,右半球在语言功能方面可能起到补偿作用。

语言的感知:口语的感知、书面语言的感知

口语感知的效果:用语言清晰度和可懂度进行衡量。清晰度和可懂度是指听着了解说话者说话的百分率,或指听着听对的百分率。清晰度和可懂度没有严格区别,当听者对材料的感知不受上下文影响时,用清晰度;当感知受上下文的影响时,用可懂度。影响语言知觉的因素有: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上下文

以及句法、语义的作用等。

书面语言的感知——词的再认:是指人们从印刷的文字材料中提起单词的词形、语音和语义特征。影响单词再认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字母或笔画所在的文字)、字词的使用频率(常用字词或不常用字词)、词长(或笔画数量)和词形结构,语音的作用和上下文等。

对单词的再认不仅取决于字词的物理特征,而且取决于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储的知识与经验,如对单词的熟悉程度,使用语言学的知识对单词进行预测与期待,由阅读材料的上下文提供的信息等。

语言理解:是指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来确立意义的过程。 理解语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感知阶段: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语言刺激,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加工。对言语的感知包括言语感知和阅读中的感知。

分析阶段:将语言材料中的单词转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

使用阶段:语言理解还表现在对言语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正确的使用表明理解,而错误的使用说明理解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

? 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 ? 理解语言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 三阶段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但也有部分重叠。

语言理解的水平

词是语言材料中能独立应用的最小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是借助于词来表达的。理解语言必须以正确地理解词的意义为基础。理解短语和句子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更高的水平,它需要借助于句法和语义的知识,需要有语境的帮助。语言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了解语言使用者的动机和意图,包括他们用语言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某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

1. 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环境。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语言活动出现的具体情境,包括说话的场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从狭义说,是指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和口语的前言后语等。语境既包括文字形式,也包括图画等其他形式

2.推理:推理可以在已有语言信息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并通过整合新旧信息来更新记忆,或者在语言的不同成分间建立连接。推理有助于建立语义联系,从而加速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3.图式和脚本:图式是知识表征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是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和关于当前事件信息的结合。语言理解的过程就是图式具体实现的过程。

研究表明,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符合图式的文本,因为图式这类结构可以将文本中的信息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联合和建立逻辑关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各种生活经验,这种经验被桑克和阿伯尔森称为“脚本”。当脚本形成后,人们在语言交往中会根据头脑中关于事件进行的标准顺序,去补充和观测所获得的语言信息。

4. 策略:语言理解是运用一系列心理策略的过程,储存在脑中的语法手段就是一些常用的心理策略。在汉语中表达语法结构有这样一些语法手段:次序不同,句法结构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按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语言描述,因此,语句的顺序也提供了理解语言的线索。词的构形形态是表示句法结构的一种语法手段。语调(句调、重音、停顿)也是表示句法结构的重要语法手段。

? 动机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维持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的强度和持

续时间,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的这种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预期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决定的。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表现为集体对内部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当这些要求引起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并被有机体感受到时,就成为人们的动机需要。

人有了某种需要,才为自己指出活动目的,考虑行为方法,去获得所需要的东西,以得到生活上的满足。需要是个性积极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的结构

莫瑞的需要理论:分成五类。原始的需要与从属的需要、集中的需要和弥散的需要、反应性的需要和前反应的需要、显露的需要和潜伏的需要、效应、过程和活动方式的需要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

– 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 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

– 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 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

– 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得到生理、心理的健康。

肯定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它系统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与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斯洛提出来人和动物共有的低级需要和人独自具有的复杂需要,这就否定了弗洛伊德只有一类本能需要的理论。

否定评价:该理论存在形而上学的色彩。他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实现,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作为有社会意识的人的行为,并非总是按马斯洛的理论所估计的那样按层次出现。大部分人往往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需要所激发,有时不顾某些低级的需要而直接出现高级的需要。

动机强度:动机是由需要和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和力量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首先,动机的强度与目标的价值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动机的力量就越强。其次,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意义,当个人将目标看得十分重要,而且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得更大时,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力量就越强。

耶基斯—多得森法则:动机引发和维持活动,但是动机的强度和活动效率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 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即在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活动的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活动效率的下降。根据耶基斯和多得森的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理论:期望理论、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目标理论 ? 期望理论:早期的动机认知理论,将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望,或是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托尔曼将期望定义为刺激(S1)与刺激(S2)的联系或反应和刺激(S1-R-S2)的联系。如看见商店(S1),就期待雷声(S2),这是刺激引起的期望;平时努力学习(S1-R),期待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S2),这是由反应引起的期望。

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即效价,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期望是指个体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结果时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实在的。期望值就是如果进行某种行为必定会达到某种结果的主观概率(0,1)。行为的动机强度是由效价和期望结合决定的。

? 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和推断,成为归因。

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人们会把原因归结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研究者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维纳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他把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外部原因、稳定性、控制性。

? 自我决定理论:德西和瑞安提出的,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他们把自我决定看作是人的选择能力,而不是把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看成是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们形成了解释信息的不同因果取向:个人取向和非个人取向。个人取向是个体把自己知觉为行为的原因,又叫做自主取向;非个人取向是个体的行为是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又叫做控制取向。

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需要的认识,并涉及选择行为,这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决定行为,不是真正的选择,它受外在刺激的控制,或者是无动机的。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都是动机的来源,而且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侵占和相互干扰,也可能联合起来产生多重动机。自我决定的心理标志在于灵活地控制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我决定时,人们只有选择行动,而不是被迫或受到强制,并且这种选择是基于对有机体需要的一种认识,和对外在事件的一种灵活解释。自我决定也涉及对环境或结果的控制,也会受到环境力量的支持或阻止。

? 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提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成绩。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自己拥有处理某一方面任务能力的状况,所持有的判断和信念。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自信有关,并且对个体完成挑战性任务具有重要影响。班杜拉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行为的坚持性,遇到困难时的态度,以及活动时的情绪状态都有影响。

成就目标理论:尼科尔斯和德韦克等提出。 成就目标是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目标表征了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和理由。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有三个:任务标准,个体是否达到活动任务的要求;自我标准,个体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他人标准,个人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比是否做得更好。

成就目标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认为成功就是掌握和提高,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来评价个体的表现;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认为取得好名次,赢了才是成功,倾向于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主要根据常模标准评价自身的表现。

已有研究发现,掌握目标与积极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相关联,如选择适当的挑战性任务,使用深层加工策略等;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在成就活动中往往焦虑水平较高,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任务,有时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两种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行为模式。

动机类型:

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和觉醒

社会性动机: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成就动机包含两个因素: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成就动机对个体的活动有重要作用: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一些。成就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