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b1b0082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2

③“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④“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教师点拨: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和严密。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读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举例子: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②“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怎样的好处?试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说明。

答案示例:第一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二、三句是描写,描写了高处俯下的树枝和低处仰起的树枝交相呼应、错落有致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四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苏州园林这样栽种和修剪花木所获得的艺术效果。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而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和认识。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都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相同和不同之处较多,请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

答案示例: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了逻辑顺序,不过《苏州园林》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中国石拱桥》则主要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说明,文章除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之外,还结合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从建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桥,说到建于公元605年的赵州桥,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最后说到建于1961年的长虹大桥,体现了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说明方法:两篇文章都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苏州园林》中这些说明方法没有哪一种居于突出地位。《中国石拱桥》中举例子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通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达到对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是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其他说明方法或包含在举例子中,或用墨较少。另外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使用的频率也较高。

说明语言:两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多样性:都以说明为主,同时融说明、描写、议论于一炉。

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不同之处是《中国石拱桥》采用了较多的“模糊语言”,如“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桥宽约.....8米”,这些加点的词语,使得词语运用客观,更符合实际,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