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石城山记 - 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1 小石城山记 -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b22357076c66137ef061955

广东教育出版社

1 小石城山记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文意,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2. 领悟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3. 感悟古人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遣词造句, 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4. 通过作者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表达,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积累文学常识,学会文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研读,理解和领悟柳宗元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领悟柳宗元对“造物者”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诗歌和《小石潭记》游记,领悟柳氏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的独有特色是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传其神,并且又能结合自身境遇做到寓情于景,别具风格,形成了他的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在这里学习《小石城山记》就要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朗诵。

2. 了解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历史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773—819),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著有《河东先生集》。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他与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代表作品有:传记文:《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寓言散文《黔之驴》等。

1

广东教育出版社

3. 学生研读课文时,要疏通文章的基本意思,注意文言文的断句和语气。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一段,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垠(yín) 睥睨(pì nì) 疏数(cù) 偃(yǎn)仰 傥(tǎng) ......(2)师生共同尝试着翻译课文第一段;

自西山道口向北,逾(越过)黄茅岭而(表顺承,可不译)下(名作动,向下走),有二道:其一西(名作状,向西)出(伸延),寻之无所得;其一少(通“稍”,稍微)北而东(名作动,折向东面),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名作状,河流)分,有积石横当(横截)其垠(边,界)。其上为(形成)睥睨(城墙上的女墙)、梁之形;其旁出(耸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介宾短语后置,把小石投进去),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消逝)。环(名作动,盘旋攀登)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表转折,却)生嘉树美箭,益奇而(表并列,而且)坚,其疏数偃仰(疏密有致,或俯或仰),类(恰似)智者所施设(布置、安排)也。

(3)教师要特别强调第一段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 (4)研讨分析提问:

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示: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 ②请用原文描绘洞穴幽深的情况。

提示: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举例说明文章第一段所运用的写作方法。

提示:记叙,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的描写;如“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

④在第一段中,作者如何描绘小石城山的“奇?

提示: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山形之奇。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山洞之奇。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山树之奇。

2

广东教育出版社

5. 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翻译分析课文第二段。

噫!吾疑造物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无久矣。及是(到了这里),愈以为诚(确实)有。又怪(意动用法,奇异)其不为(创造)之中州,而(表转折,却)列(放置)是夷狄(偏僻荒远之地),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艺),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倘,或者)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有人)曰:“以慰夫贤而辱(形作动,

屈辱,贬谪)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造作、孕育)伟人,而(却)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形作动,少出)而多(形作动,多产)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 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 ②经历了千万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③(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里受屈的人。)

(1)老师请学生指出需要掌握的字词读音。 傥(tǎng) .

(2)结合课文注释,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并注意重点实词的意思。

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倘,或者。辱:屈辱,贬谪。 (3)学生翻译完成后,老师提问:在作者看来世上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提示: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通过作者描述的这两种观点都可看出没有“造物者”。

(4)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身世之慨”?第二段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作者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或: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或: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悲愤之情。)

作者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而感到不平,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自己长年被贬斥荒野而感到苦闷忧愁。作者是在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失意痛苦的心情。

3

广东教育出版社

6. 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小石城山,在作者眼里已经不是自然存在的山水,而是一个人格化了的客观载体。作者通过它,来表现自我的情怀。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7. 文章特色

(1)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2)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3)将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七、学习探究: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常常采用“有我观物”的视角。他所写的“永州八记”的山水,无不刻上了他的感情色彩。原本平凡的永州山水,在他的笔下都具有奇异的美,都有不被发现,不被赏识的特点。所以读他的作品,读山就是读柳宗元,读水,也是读柳宗元。柳宗元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以永州的山水为依托之物,借物抒情,物我合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