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spuu2011考研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Drspuu2011考研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b8b5a610b1c59eef8c7b4ac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2011考研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变动解读

一、说明

8月2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考试中心组编的《考试大纲》、《考试分析》、《考试大纲解析》出版发行后,我们认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这三本书编写的主要依据是2006年入学大学生所用的必修课教材和选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部分内容;其论述有减有增,减的多,增的少。虽然《考试大纲解析》的“目”与《考试大纲》的“目”不完全一致,其排列顺序也有差别,但其内容是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的。

二、201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变化、特点与复习对策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同2009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明显的新特点。

(一)主要变化

1.考试科目名称的变化。由政治理论改为思想政治理论,因为考试科目内容中增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但根本的原因是全部考查知识范围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考试科目的变化。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时政、世经)。这一改变是按照2006年入学大学生所学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世经)设置的。

3.试卷分值分配的变化。试卷满分100分,五门课的分值分别约22、30、14、18、16分。 选拔性的考试性质、评价目标、考试时间(180分钟)、答题方式(闭卷、笔试)、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分别约16、34、50分)没有变化。

(二)主要特点:

多年来,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特点主要有:(1)以教育部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解析为命题的主要依据(分值约占70%);(2)以党中央的新精神、新思想为统领与指导;(3)以社会热点为联系实际的对象;(4)以历届考题为参考;(5)以考查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主(分值为80%以上)。2010年的考试大纲出现了新的特点:

1.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的考试科目设置的根本的最早的依据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特点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2.更加具有综合性。历年试题的综合性主要有三个表现:理论与理论的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综合、考查记忆和理解与应用能力的综合。2010年的考试科目本身体现理论的综合,原理课包括了三门课的内容,概论课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概论课与纲要课讲的是中国近代的逻辑与历史的关系,这些内容都可以命制综合试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掌握能力。

3.更加难以得高分。首先,按照考试大纲的说明,统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这个要求本身表明试题有难度。其次,由于上述两个特点以及2010年考试科目的内容较以往多,其中有些内容比较概括,试题出深或出浅难以掌握。第三,许多同学在校学习期间,未能认真学习,基础较差,与考试要求差距较大。第四,相当一些考生复习备考方法不对,有三个误区:平时不抓紧,复习靠突击;理论不理解,复习靠死背;复习不全面,最后靠押题。前两个原因是客观原因,后两个原因是主观原因。

(三)应试对策:

温家宝总理曾说,事不避难,知难不难。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勤奋得法,就能由难变易。 同学们是否学得好、考得好、得高分是师生共同的责任,我们的经验是七分靠老师、三分靠自己,授课和编书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考生既要爱学、勤学、会学,又要争取有好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有好教材作为复习备考用书,有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好方法,就会取得好成绩。(请参阅复习指导总论) 这里我们要强调:考生要真正学懂学会,一定要做自己要考科目的已考试题即真题。做真题有五个好处:学懂学科内容、自我检测水平、掌握考试重点、了解试题特点、明确应对方法。做真题宜早不宜晚,最好在正式报名前做完。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3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人类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使人类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既依赖自然界,又改造自然界、影响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又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2)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恩格斯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3)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胡锦涛指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五)社会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不论是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从认识论上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待社会,而马克思的结论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由:

1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共生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基本领域包括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内容。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 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马克思首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

关系上升到法律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所有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括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在封建社会,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参加商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一般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而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积聚。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的成少数大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通过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