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阅读练习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阅读练习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c33b0a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f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日前发布《2017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报告调查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南非、埃及、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西 15 个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

表一 2017 年度问卷涉及的中国文化符号

中庸之中国哲学观念 中国人物形象 道 孙悟空 气 莫言 和而不同 孙杨 川滇金丝中国自然资源 泰山 西湖 丝绸之中国人文资源 中国生活方式 中医 火锅 路 算盘 猴 二十四节气 汉服 中国艺术形态 敦煌舞

古琴 篆刻

图一 中国文化符号认知度比较(得分区间为 0-5 分)

(摘自《2017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2018.10)

材料二:

如今,武术功夫的对外传播形式更加丰富,融合了现代元素,在海内外获得了很多粉丝。武术功夫类 词汇的广泛传播,关键因为这些词汇有着较为具象的传播载体——电影。即使在南非这样对中国话语的报 道并不频繁的国家,武术功夫类词汇仍有着较高的“存在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功夫片的强大影响力。

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热播,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通过影视剧对中国有了更真实、 更接地气的认知。在一批优秀中国影视节目的推动下,“买单”“麻将”“户口”“关系”等中国特色词汇及“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日常生活礼貌用语逐渐被国外民众熟知。

(摘编自《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报告》2018.2)

材料三:

近几年,我国大力开展对外翻译传播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翻译实践中,受众意识不足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一些译者在译前准备时没做好充分考证,尚未真正理会典籍精髓就生搬硬套,想当然地选词 用句,不仅缺少受众意识,甚至连典籍文化风貌都难以还原。 时政话语在对外传播时,海外受众的理解或多或少打了“折扣”,存在着不接受甚至不认同的情况;一些民生新闻报道也难以为海外受众所喜闻乐见。除了意识形态不够合拍,受众所惯常的语言表达偏好、舆论导向、传播方式与渠道等差异也都是触发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关键所在。

刘慈欣、残雪等作家的作品译介是较为成功的个案。他们的翻译文字特色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学审美,能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由外国译者主导,中外译者合作的译介主体应是较为理想的结构模式,这样既可以保证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保证了译本对于原著的尊重与忠实度。相互契合的主体经验促使译者能产出与原作“等身”的佳译,而受众能积极接受译出语的信息,更易于沟通,是顺利

传播的保障。

(摘编自陈行舟《受众意识在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2019.4)

材料四

在跨文化传播中,互联网以其即时、互动、多媒体、海量信息等特性促进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对于国 外受众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主要渠道。从不同渠道所传播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可信度上 看,可信度最高的是家人和朋友,其次是互联网,再次是报刊杂志,排在最末的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内外民众借由新媒体实现的人际信息活动交流越来越多。

每一个中国人,在与外国人进行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的交流时,也在无形中传播着中国文化。

(摘编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2017.6)

80.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现状来看,外国人对带有古老中国印记的符号认知度相对较高。

B.不同类别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程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中国人文资源的认知度最高。

C.对像莫言、孙杨、孙悟空等带有当代中国特征的中国文化元素,外国人的认知度不高。

D.中国哲学符号的认知度较低,可能与多数外国人不理解其中蕴含

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关。

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篆刻等传统艺术形态具有巨大魅力,然而因为与时代结合度不高而难以吸引外国青年。

B.武术风靡海外离不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李小龙、成龙等功夫电影明星的出现是武术风靡的关键。

C.文学作品的翻译要以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为首要目标,中外译者合作是保证译本可读性的主要方式。

D.根据材料四可知,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内外民众的交流媒介,也是中外文化认知的重要渠道。

82.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

【答案】 80.C 81.D

82.①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符号的宣传;②站在国外受众接受的角度进行翻译和传播,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③传播渠道多元化,互联网、传统媒体多管齐下,宣传当代中国;④提升中国人主体传播意识,推动更多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