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大汇编_记叙文阅读专题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大汇编_记叙文阅读专题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c3f1dec19e8b8f67c1cb9c4

(选自《散文》,有删改)

17.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8.文章第(11)段中写到,“我和妻子相视一笑”。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3分) 19.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20.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3分)

21.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4分)

17.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旋律对人的美妙感受;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抽象的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

18.这是一种欣慰的笑,儿子起初为莫扎特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感到困惑和不平。但在莫扎特音乐的感染下,他突然意识到金钱并不算什么,音乐才是永恒的。儿子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成长。

19.照应题目,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莫扎特的感谢之情,感谢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给人带来了享受和感慨,感谢莫扎特的人生态度给人带来了思考和启迪。

20.人与自然要相融合,人与人要和睦相处,心胸要开阔(或“心灵要净化”)要追求美好人生等。

21.特点:明丽鲜亮,轻盈圆润,充满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有着儿童的梦幻,平静等。画面(略) 台州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

林 锦

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1、6、2、7、3、8、4、9、5、10 + 11。 导读二:1、2、3、4、5、6、7、8、9、10 + 11。

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药名是安眠药。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

专心 爱心 用心

- 21 -

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

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精神受到折磨。儿子决定把小宝带走,带到远远的西方去。

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查案人员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陈老的房里有煤气瓶一个、安眠药一瓶、清洁剂一瓶、尼龙绳一环,窗开着,窗口下靠墙的地方有椅子、凳子各一张。

陈老的死,是肉体受到伤害,还是精神受到折磨? 没有结论,判为悬案。

佚名 译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8.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图”:

2 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一

1 3 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后回到圆圈1,最后又到了圆圈2。 ?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3分)

圆圈1: ▲ ,圆圈2: ▲ , 圆圈3: ▲ 。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陈老活动的空间是不大的,但他做了很多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什么呢/(3分)

9.第2部分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0.第11部分 “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提示:“导读一”与“导读二”主题是一样的)(5分)

11.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5分) (一)8.(1)房间、厨房、客厅 评分标准:每处1分。共3分。(2)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陈老为孙子的安全考虑得很仔细,做了很多消除隐患的事情。或“陈老为争取孙子留下做了很多事情,表现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评分标准:意对即可。共3分。 9.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反复的开关,表现了陈老内心的忐忑不安,惟恐在此环节留下安全隐患。评分标准:意对即可。笼统回答“表现了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只得1分。共3分。

10.示例一:陈老可能在楼下摔了一跤心脏病突发而死。理由:陈老做了这么多事就是想把

专心 爱心 用心

- 22 -

孙子留在身边,自从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精神打击过大,心脏病突发,再也没有起来。

示例二:陈老可能跳楼自杀而死。理由: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陈老觉得自己孤独的暮年更没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小说交待窗子被陈老仔细上了锁的,结尾窗子却是开着的,靠墙还有椅子,是跳楼自杀。

评分标准:想象要合乎文章的情境,基于陈老承受不了孙子被带走、肉体与精神受到伤害的基本事实。至于是怎么死的,是跳楼,还是走路突然栽倒等都合理。陈老之前有没有自杀倾向与行为,涉及与否,均可。共5分。 11.示例一:我喜欢“导读一”,因为“导读一”相对容易读懂一些。“导读一”把陈老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是连起来叙述(交代)的,几个行为就是几个并列的结构,这样结构整齐,节奏流畅。(反复渲染,读起来很酣畅。) 示例二:我喜欢“导读二”,“导读二”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人物的行为与原因分开叙述,这样的好处是在前半部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集中交代了原因,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反复强调“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让人很震撼。) 评分标准:答案应当有三方面的内容:①文章形式上带来的阅读体验(2分),②点明该导读的形式特点(1分),③该形式的好处(2分)。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往往把三者揉杂在一起,整体上有成熟的阅读体验,并能够结合形式说出原因,就得满分。不要求两种导读形式及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之间的比较,详说一种就可以了。两种导读都有铺陈造势的艺术效果,较复杂,学生可以无涉,不作评分依据。共5分。 温州

做父亲 丰子恺

(1)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2)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3)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4)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5)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6)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茏。“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竞指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①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7)“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

(8)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

专心 爱心 用心

- 23 -

问:

(9)“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10)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11)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12)“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13)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14)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15)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16)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17)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有删改)

【注释】①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11.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4分) 段落 语 句 孩子的心情

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

第(2)段 ①

鸡!”叫了起来。”

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

第(4)段 ②

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

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

第(8)段 不舍

“要买!要买!”

12.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阅读第(6)段作答。(4分)

13.第(14)段画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4分) 14.关于文章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父亲应该说下去”,第二种看法是“父亲不应该说下去”,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4分)

我赞同第▲种看法,理由: ▲ 。 11.(4分)①惊喜(欢喜);②急切(期望)。

12.(4分)因为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的时候,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被活生生地隔开了,这是父亲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心情,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或:因为父亲深爱着孩子,他知道孩子想买小鸡,所以当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时,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之间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13.(4分)第一闻:和平美丽(安详、恰然)第二问:与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的痛苦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或:衬托出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痛苦的心情。

专心 爱心 用心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