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611(DOC)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611(DOC)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c663dd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4

4、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5、生态因子的部分补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 6、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结果取决于相对量最低的因子 简述述生态位理论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位理论内涵: (1)生态适应性强的物种,其基础生态位越广,反之亦然。 (2)生态位重叠与竞争:同一生境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生态位完全孤立开来,而是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叠。重叠的部分必然发生竞争和排斥作用,根据种的竞争力的强弱形成实际生态位。 (3)生态位排斥:在同一环境中,如果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为食物或生活资源而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力弱的物种灭亡或被取代。 (4)生态位的分异和分离: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空间、时间、营养或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异和分离,从而使得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在农业中,应该从水平、垂直、时间、营养及物种、数量等多方位进行系统组分的合理组配,以充分利用和拓展系统生态位,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1)土壤的支持作用 (2)土壤的营养作用,它是地质大循环中一个重要物质库,自然陆地生态 (3)系统中只有这一环节中的矿质元素才能被生物体利用。 (4)正如“落叶归根”所云,土壤是有机物质归还的场所,因而也就是绝大多数分解者栖居的场所。在物质循环及毒物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状况: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时间分配不均; (4)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5)水域污染严重。 对策,采用: 节水耐旱品种; 节水灌溉制度; 节水覆盖技术; 节水耕作技术; 节水栽培农艺措施; 工程节水技术; 包括区域 大于0度积降水量自然植被 mm 温℃ 主要农作物 简述土壤的作用? 简述我国农业水资源现状及节水技术对策 简述我国纬度梯度与相应的环境梯度和植被变化。 北温带 东北最北小于2000 500 部 针叶落叶林 马铃薯、黑麦一熟 中温带 海河以北 2000-3500 500-600 针阔叶混交大豆玉米、高林 梁、水稻一熟 南温带 淮河以北 3500-4500 600-800 落叶阔叶林 冬小麦玉米、棉花甘薯两熟 北亚热带 长江以北 4500-55000 800-1200 落叶与常绿稻麦两熟 阔叶混交林 中亚热带 珠江以北 5500-7000 大于常绿阔叶林 双季稻 1000 南亚热带 海南省以7000-8000 大于常绿阔叶林双季稻三熟 1000 北 与季雨林 北热带 台湾南部、 8000以上 大于热带雨林 1000 海南省 稻三熟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是什么? (1)能量流动途径为“双流道”。 (2)能量传递效率提高,农业增产明显。 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0.1%,耕地农作物平均为0.4%,高产田为1.2-1.5%。畜业转化效率及产量也提高。 要求略做解释。 (1)能量流动途径为“双流道”,既有太阳能输入和辅助能投入两条输入途径,也包含了自然输出和人为输出两条输出途径。 (2)能量传递效率提高,农业增产明显。 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0.1%,耕地农作物平均为0.4%,高产田为1.2-1.5%。畜业转化效率及产量也提高。 要求略做解释。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答案要点: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高;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1. 联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同样受自然规律支配 2.组成上 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中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事活动者和操作者的主体-人类,其生物是以人类驯化的农业生物为主,环境包括了人工改造的环境。 3.结构和功能上 (1)受人类的控制。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下形成的,这一特点产生了农业生态系统一系列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新特点。 (2)结构简化,自我稳定性差。 (3)生产目标性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目标是不断充实系统自身,促进系统向更高水平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目的是将众多的农业资源更加高效地转化为人类需要的各种农副产品。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净生产力高。 人类的有效控制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净生产量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制约,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既有生态适应性问题,又要适应市场和经济规律。 (7)既有自然区域性又有社会区域性。如低投入农业生态系统、高投入农业生态系统等。 (1)特种组成上,由先期的以R对策者为主向以K对策者为主过渡。 (2)群落的结构上: 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界限趋于明显;垂直结构层次逐渐复杂,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发展;营养结构上,由短链向长链,由单链向食物网扩展 。 (3)群落的物质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比较 群落演替过程中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关系? 试述生物种间关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危害是什么? 初期从无机到有机再到无机的周转速率快,且以无机形态的时间长。随演替周转速率放慢,以有机态存在的物质不断增加。 (4)群落的能量流动变化: 早期以生产者组分为主,因而输入群落的能量大于呼吸等消耗能量,这是群落数量增长的动力或源泉。随着食物链的复杂化,呼吸消耗能量逐渐加大,当呼吸消耗能与生产能相等时,群落净生产能为零,群落不再增长并稳定。但这时可以说群落贮藏能量最高。 (5)群落的稳定性 群落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逐渐增强,但一旦受到破坏,恢复时间加长。 (1)具有破坏性的同时,也有着改善的作用。 农业活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江河治理,防洪防涝抗旱能力提高。 农田灌溉面积扩大。盐碱地面积显著减少,已治理7千万亩。 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稳中有升。 农田防护林上升加快,森林覆盖率由6.8-13%。 2)确实存在着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A 水资源主要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B 西部旱区和南部丘陵山区农业破坏原有林地草地带来的水土流失。 C 西部地区土壤的荒漠化 D 耕地的风蚀、水蚀造成的退化。 E 次生盐渍化。 F 机械作业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G 各种污染。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来源于化肥与农药。 (3)农业生产水平越低,破坏越严重。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及游耕游牧及以后的撂荒制只破坏,不建设。到定耕制后开始有了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农业对环境要求高,也就必然进行高度建设。 (4)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归功于工业,其次是人类生活,然后才是农业生产。而污染后受害最严重的是农业生产,因此可以说农业是工业的受害者。 答案要点:说出5个以上种间关系及生产应用的案例名称即可。如稻田养鸭是利用的原始协作关系。 使微生物及水体生物主要是藻类有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恶性生长,从而使水体溶解氧降低,对鱼类等造成危害。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藻类的种类逐渐减少,先期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而以蓝藻为优势种,这种藻类的分解产物具有毒性,并给水体带来不良气味。 (1)影响土壤肥力变化 (2)影响水土保持 (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4)对区域水土环境的影响 要求略有解释。 (1)农机节能减排。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机直接节能与间接节能问题日益突出。 (2)畜牧节能减排。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预示着畜牧业CH4和N2O的减排潜力显著。 (3)农田节能减排,增碳减少氮排放。旱作区土壤耕作的节能潜力,土壤增碳和N2O减排潜力巨大。 (4)农田节能减排重点:稻田CH4减排潜力巨大。 谈谈你对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认识? 探讨我国农业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可能有哪些? 图例或公式表述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输入项 输出项 ? ? ? ? ? 蒸发蒸腾 (ET ) 渗漏 (P) 侧漏 (S) 排水 (D) 农田持水 (O) ? 降水 (R) ? 灌溉 (I) ? 地下水上升 (U) 为什么辅助能能够增加转化效率达到增产作用?或辅助能的作用? 六、论述题 题干 (1)维持开放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维持低墒和低级的群落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资源的优化组合 要求稍有解释。 答案 种 产品 苗 大气 吸收 燃 烧 氨 挥 发 反 硝 化 氨 挥 发 饲料及垫草 产品 厩肥 植物亚库 土壤速效亚库 畜禽亚库 固N 图例表述农业生产系统中氮循环与输入输出的一般模型,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径流 化肥 人亚库 土壤有机亚库 微生物亚库 食品 有机肥 生物固矿 淋 风 化 溶 化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特点与问题 A 输入: 多种人工输入,主要是化肥和有机肥 及种苗 三条自然输入,生物固N和闪电固N和风化。 B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