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ce4c0acdd3383c4bb4cd28d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分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产生的条件、特点、量的计算等 解释“J”型增长的数学建模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区别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描述环境承载量的概念 解释“S”型增长的数学建模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 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指出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形成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识别群落,举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比较群落的物种组成 举例说出种间关系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举例说出群落的主要类型 说出生态位的概念 尝试进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尝试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某几种生物的生态位 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 阐明群落的演替 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教学建议

本部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是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打下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是重点内容,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部分内容,分别是这两个重点的基础内容。此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章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在教学中也应当重视。本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但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也没有理论知识为支撑,教师可从周围环境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

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实例来让学生领悟。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如,对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模型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避免离开生物学讨论数学。再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应当尽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避免单纯讲述概念。可通过简单的实验,将100个白球和200个黑球放入同一个容器,在不告诉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学生估算球的比率和数量,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学生通过查阅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型,结合我国人口普查实际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作出科学的判断,并讨论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课后布置学生结合学校、社区、村镇等实际情况,对环境的绿化提出建议,让学生感受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校园,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创设问题情景。例如,熊猫等物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况,而蚊子、苍蝇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数量为什么依旧有增无减呢?灭鼠时如果只采取杀死老鼠这一方法,效果往往不好,有哪些更有效的灭鼠方法?等来引入相关内容的教学。

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相关科学史的内容,对学生加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学习数学模型时,可以介绍在科学史上,牛顿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建立和应用数学模型的大师。他们将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力学中的牛顿定律、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周期表、生物学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等,都是经典的应用数学模型的典范。在当代,由于计算机的运用,数学模型在生态、地质、航空等方面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课标中新增加的群落演替的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群落演替的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校园环境中草地被践踏情况,并仔细比较经常被践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践踏的地方的生物种类、不太被践踏的地方的种类,了解生物群落的演替,使知识生动直观,学生更乐于接受。

本部分的探究活动应尽可能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高中学生的植物分类知识比较缺乏,进行植物密度调查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不认识植物,教师需要加强指导。教师要事先对调查区域的植物种类进行了解,做到在探究活动前心中有数。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本活动的难点在于是否能准确记数。这项探究活动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包括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都需要由学生完成,教材中只给了必要的提示,以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探究,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土壤中小动物的分类可能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5 生态系统 (1)学习要求 具体内容目标 学习要求 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类型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分析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描述能量流动的概念 指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法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分析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比较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的差异 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阐明生物富集作用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类型 说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简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阐明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列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形成生态平衡的观点 (2)教学建议

本部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侧重于从宏观方面,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在本部分内容中,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是重点。其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稳态等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此,教学中应

给予注意。如,对于生态系统稳态机制的教学,教师可用计算机将教材的实例制作成动画来模拟演示反馈调节的过程,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学会分析在某一具体的食物链(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即可,不必补充反馈的另一种类型——正反馈。再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需让学生明确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能由此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即可,而不必补充更多的相关物理学知识。

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方面,如“温室效应”是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存在。对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讨论,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联系生产生活提出解决的措施。此外教学中,还可创设问题情景。如煤炭、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草原如何放牧才能达到产畜量既高又不会导致草场退化的目的?等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入相关内容新课的学习。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课标中新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教师可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如毒蛇身上的斑纹、猛兽的吼叫、萤火虫的闪光、非洲草原的豹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蜜蜂独特的舞蹈行为等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多举些农业生产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短日照处理菊花使其在夏天开花供观赏;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养鸡业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等等。

在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先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可提出诸如自然界中的动物尸体为什么过段时间后会自行消失?假如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碳、氮等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能否进行?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对实验的假设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象或猜测。鼓励学生要大胆提出假设,通过分析和讨论修正自己的假设。 3.6 生态环境的保护 (!) 学习要求 具体内容目标 学习要求 简述全球人口增长过程 评述人口增长的原因 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发展前景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的影响 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运用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说明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举例说出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参与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