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方案剖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方案剖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d2f1bec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9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和计划

长沙市岳麓区学士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城乡结合部。居民中部分人的土地随城市开发被征收,另一部分人的土地正等待被征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迅速城市化,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我校学生基本来自这三部分人的家庭。由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界的干扰,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多头的生源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也给学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抓好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无疑将取得重大作用。

我校自七十年代创办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纷繁复杂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家长、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的是学生升高一级学校的问题。于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逼学生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单纯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这种对学生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培养的忽略,如果不大力加以纠正的话,必将导致学生成年后品德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带来了冲击。一方面广大青少年接受信息的能力在加强,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扩大知识面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黄色、下流及其他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直接侵蚀青少年孩子的心灵,使得相当比例的中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扭曲、道德失范,对事物、事件缺乏必要的道德辨别能力,致使目前青少年中存在冷漠、任性、懒惰、自私等普遍问题,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目前国家三大公害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现状

(一)、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家庭条件好、学生条件好的学生基本上都选择城内学校就读,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招收的只能是本学区各方面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着。由于溺爱,一些孩子行为欠佳,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二)、家庭教育氛围差

结合部地区的农村既缺乏城市中的文化底蕴,又缺乏远离城市农村的那种淳朴的民风。这种地区一般民情复杂,人际关系淡薄。个人利益先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高于公共利益。赌风较盛,不少村民聚赌时间长于工作时间,赌博投资大于生产投资。功利心强,关心生意多于关心教育,关心物业创收多于关心儿女成才。不少家长对教育子女冷漠,对孩子的学习、思想表现、为人处事、道德品质等问题懒于过问。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无能力辅导孩子,他们常常将教育儿女的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不少家长缺乏 与老师的合作意识,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三)、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抱负

由于衣食无忧,部分孩子不思进取,自由散漫,心理脆弱,好逸恶劳,自暴自弃。

如何使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孩子们在一种宽松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怎样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本文要探讨,要实践的课题。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初中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实践价值

未成年人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任,承接着建设和发展民族事业的重要使命。在经济高速发展,传统道德文化逐渐丢失及社会消极因素影响下,部分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从而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不少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经常炫耀自家的财富,生活上时有挥霍,学习上不用功,还时常

惹是生非,不仅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也对其他的学生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进而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此时,学校管理者与任课教师如果不主动站出来,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形势,看清社会主流,明确人生目标,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他们就很有可能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腐蚀。所以说,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丰富《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守则》及《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手册》的内涵。 四、本课题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有关行为规范的研究已日臻深入,不仅产生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且积极地引导了孩子们生活和学习。从国内外现有研究看,青少年行为习惯方面的专门研究为数不多。学者们往往将行为规范置于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之中。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重点研究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其研究成果已经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的研究基本侧重于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而对于青少年行为规范的研究却明显不足。我国现行教育对青少年习 惯的培养这一块还相当欠缺,人们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对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知、情、意、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的整体,“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青少年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的关于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研究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有关“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最为著名。

这些研究对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纠正坏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正面的指导作用。 五、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受到原来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他们懂礼尊师,朴实厚道,珍视友谊、热爱劳动,认真学习,但是普遍有不良行为习惯。最为明显的是,他们的公共卫生习惯不好。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随时可见。他们的饮食习惯也不好:三、五成群蹲在凳子上吃饭,乱吐乱倒残羹剩饭,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等等。

生活行为习惯上的陋习,不仅损坏了学生的健康,损毁了学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人格,而且污染了公共环境,玷污了学校的形象。这无疑给我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学秩序正常的开展增添了困难,严重地阻碍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六、课题的界定

(一)、良好行为习惯包括日常生活习惯,如就寝起居、就餐等;学习习惯,如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家庭作业等;劳动习惯,如晨扫、保洁及其它大型劳动等;体育与健康习惯,如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锻炼等;卫生习惯,如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文明礼仪习惯,如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公共意识习惯,如公共环境意识、公共秩序意识等。

(二)、“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七、理论依据

(一)《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

(二)教育学家、学者对“习惯养成教育”重要性的阐述: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要归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

( 三)现代教学论认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