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 判断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 判断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d84d25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7

0《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判断题

1~5章

1、在准备床单位时,如需使用橡胶单或防水布时,应避免其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 ) 2、营养液输入的管路可输血。( × )

3、导尿过程中,若触及尿道口以外的区域,应重新更换尿管。( √ ) 4、大量不保留灌肠时,患者应取右侧卧位,臀部垫防水布,屈膝。( × ) 5、消化道出血病人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 × ) 6、颅内高压患者为减轻患者痛苦应取头低足高位。( × )

7、压疮Ⅰ期患者应进行局部皮肤按摩,以阻止压疮进一步发展。( × )

8、伤口敷料使用胶布固定时,为使固定更加有效,粘贴方向应与患者肢体或躯体长轴平行。( × )

9、使用开口器时应从磨牙处放入。( √ )

10.为昏迷患者行口腔护理时开口器应从门齿处放入。(×)

11.为患者行会阴护理时应当用棉球由外向内、自上而下擦洗会阴,先清洁尿道口周围,后清洁肛门(×)

12.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营养液现用现配,粉剂搅拌均匀,配置后的营养液放置在冰箱冷藏,12h用完。(×)24h

13.对于咯血的患者应指导患者及时用力咳出血块,防止窒息。(×) 14.对于发热患儿应尽早使用药物降温,防止高热引起患儿惊厥。(×) 15.患者长期卧床,为预防压疮,可在受压局部使用橡胶圈将局部悬空。(×)

16.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为患者置管时应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最细管径和最短长度的穿刺导管。(√)

17. 指导便秘患者由左向右做环形腹部按摩。(×)

18.患者女性,30岁,右肺病变,一次咯血量大于300ml,责任护士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取患侧卧位,以利于血液及时咳出,预防窒息。(√)

19.护士在护理股骨颈骨折病人时,为其摆放的体位是患肢内旋,足部置中立位,可穿丁字鞋,防止肢体外旋。(×)

20.一患儿半年前感冒发热时出现双眼上吊,四肢抽搐,此次住院体温39.5℃,遵医嘱应及早给予物理降温(×)

21.男孩2岁,高热、咳嗽、咳痰、喘憋,夜间咳嗽加剧不能入睡,为缓解症状给予可待因口服。(×)

22.静脉输液部位疼痛伴发红和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属于静脉炎3级。(√)

23.更换造口底盘及造口袋时,按照造口位置自上而下粘贴造口袋,必要时涂保护剂,用手按压底盘1—3分钟。(×)自下而上

24.男性,50岁,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带有引流管,换药时应先清洁伤口,再清洁引流管。(√)

25.患者男,70岁,左侧肢体无力,护士为其翻身发现部分皮肤缺损,表浅溃疡,基底红,无结痂,此期为压疮期Ⅲ期(×)

26.患者女,50岁,高度水肿,为其监测体重情况应在晨起空腹,排尿前测量体重。(×)

6~9章

1.腹腔引流管用胶布“Y”形固定,防止滑脱,标识清楚。( × )S形固定 2.心力衰竭的患者既有循环性缺氧,又有呼吸性缺氧。(√)

3.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当气管套管脱出超过插入深度5cm时,应将气囊放气,拔出气管插管,必要时重新插管。( × )

4.给气管插管患者吸痰后,应及时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5.腹部触诊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环形触诊(√) 6.高热病人可出现速脉和丝脉(×)

7.检查皮肤弹性常取手背或上臂内侧部位,用食指和拇指将皮肤捏起,再放松时如果皮肤很快复原,表明皮肤的弹性良好。( √ )

8.有创血压所测得数值较无创血压高5-20mmHg(√)

9.为患者进行指血糖监测时指导患者穿刺后按压时间为2—3分钟( × ) 10.中心静脉压(CVP)超过1.96Kpa时,提示患者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11.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 )

12.引流管自胸壁伤口脱出,立即用手垂直于皮肤纹理方向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 )

13.气管内吸痰时应遵循无菌原则,自上而下,先吸口鼻处,再吸气管内。( × ) 14.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应记录气管导管与门齿咬合处的刻度,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部分距门齿的长度。( √ )

15.有效排痰叩击时五指并拢成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内向外,快速有节奏地叩击胸背部。( × )

16.测量血压时肢体的肱动脉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卧位时平腋中线,坐位时平第四肋。( √ )

17.观察患者肝颈静脉回流征时用右手按压患者左上腹,同时观察颈静脉充盈是否更加明显。( × )

18.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时,6在颈部一侧打死结或手术结,松紧度以能放入二指为宜,用棉

垫保护颈部皮肤。(×)一指

19.如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出现了8握雪音,可能发生了皮下气肿。(∨) 20.“T”管引流时间一般为7-10天,拔管之前遵医嘱夹闭“T”管3-4天。(×) 21. PTCD术后1~2天胆汁呈混浊血红色,以后逐渐呈清黄色或黄绿色。(×) 22.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 23.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应先洗胃,后复苏。(×)

24.无创血压测量肢体的肱动脉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卧位时平腋中线,坐位时平第四肋。(∨)

25.心肺复苏时对于创伤患者使用采取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

10~13章

1.应用简易呼吸器为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吹气时必须暂停胸部按压。( X ) 2.一老年男性患者进餐时突然出现呛咳、张口说不出话、口唇青紫,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急诊胸片提示气管异物(气管分叉处),应该立即进行环甲膜穿刺。( X )

3.孕妇后期或肥胖者不宜采用腹部冲击8,法,急救者可挤压患者胸骨下半段,连续5次后观察效果。( √ )

4.除颤需要争分夺秒且实施有效,患者皮肤有污垢时可用酒精迅速擦净皮肤。( X ) 5.下肢中小静脉或小动脉出血时应首先采用止血带止血法或钳夹止血法。( X ) 6. 采集咽拭子标本前,患者用清水漱口,用无菌拭子采取标本。(√)

7.需要长期进行皮下注射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并选择细小的针头。( X ) 8.CVC冲、封管的顺序SASH,即生理盐水、药物注射、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的顺序。( √ ) 9.置有PORT的患者进行造影时,可经过PORT泵入造影剂。( X )

10.涂眼药膏时,采用玻璃棒法将药膏直接挤入患者下穹窿部结膜囊内。( X )

11.在没有绷带急救伤员的情况下,可用毛巾、手帕、床单、长筒 尼龙袜子等代替绷带包扎。(√)

12.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外渗,局部不能冷敷。(√)

13.肌内注射俯卧位的体位准备是足尖分开、足跟相对。(×)

14.输液泵使用中,如需更改输液速度,则先按停止键,重新设置后再按启动键。(√) 15.为患者分发口服药时,如遇病人不在时,可暂放在病人小桌上,待病人回病房后再服用。(×)

16.进行静脉输血完毕,输血袋用后需常温保存24小时。(×)

17.在进行密闭式静脉输液过程中,在满足治疗前提下选用最小型号、最短的留置针。(√) 18.采集动脉血时,消毒穿刺部位,确定动脉及走向后,迅速进针,穿刺成功后,可见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内,一般需要2毫升左右。( × )

19.张某因车祸导致小腿出血,救护人员到场后应立即用止血带止血法为张某止血。( × )

20.外周血管通路仅在置入时可用于采血,采血后血管通路要用足够量的生理盐水冲净导管的残余血液。( √ )

21.为患血友病患者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气分析,穿刺后穿刺点应按压至少5min。( × ) 22.留取尿标本进行尿胆原检测时,需将尿液装入含有防腐剂的清洁容器内。 ( × ) 23.患者留取便标本,因排便困难,护士为其灌肠后留取标本送检。( × )

24.采集中心静脉导管培养标本时,协助患者摆放体位,使导管穿刺点位置低于心脏水平。( √ )

25.为患者滴眼药水时,应直接滴在角膜上,药瓶或滴管勿触及睑睫毛。( × )

14~17章

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需要蓝光照射期间,护士应告知家属给患儿皮肤擦抹爽身粉或油剂。(× )

2.患儿气管插管内吸痰需2人同时进行,吸引过程中出现发绀、心率减慢,应立即氧气瓶给纯氧。(× )

3.产妇露璐给自己的宝宝用奶瓶喂奶时护士应告知她如果婴儿突然出现呛咳或发绀时,应暂停喂奶,观察新生儿面色及呼吸,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喂奶。(∨ ) 4.分娩过程中,当胎儿前肩娩出后即刻给予缩宫素,促进子宫收(√ )

5.助产士为一临产妇进行四部触诊检查,检查者面向孕妇,两手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两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位置,此步骤为第二步。(∨ )

6.某患儿2岁,因营养不良性贫血收住院,护士为患儿测量身高,嘱家长让患儿站立于体重秤上测量体重。(×)

7.为新生儿进行复苏时,经30s气囊面罩正压通气后,如心率<60次/min,开始胸外按压,并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

8.李楠孕2产1孕39周于2012年1月25日16:20宫口开全,产房值班医生准备接生实

施会阴保护,胎头枕部在耻骨弓下方露出时,协助胎头外旋转。(×)(仰升∨)

9.护士培训腹膜透析新患者,如何保持容量平衡,包括容量出入平衡的概念,每日尿量、超滤量、体重、血压监测及记录,限盐的重要性等。(∨)

10.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心理支持,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11.为预防羊水栓塞,应严格掌握人工破膜时间,行人工破膜时应选择在宫缩期进行。( × ) 12.产褥早期,皮肤排泄功能旺盛,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明显,不属于病态,产褥期结束时自行好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