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测试题 专题检测11 诗歌鉴赏--古诗(含详细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6高考语文测试题 专题检测11 诗歌鉴赏--古诗(含详细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da8f64af8c75fbfc67db25c

专题检测(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词、曲) (时间:90分钟 满分:95分)

1.(2014·山西太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1分)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 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词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1)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初秋的大明湖,“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之感。

(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惆怅。上片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两次游

湖仍记忆犹新。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对分别三年的友人的思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一尊白酒寄离愁”,表达了对李辅之的离愁别念;最后借流水寄言、寄情。全词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乐景哀情,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

答案:(1)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

(2)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2.(2014·天津十二区县一联)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做答。(8分)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分析上片作者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词句分析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何异同?试作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首词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刘秉忠才学出众,十七岁即为节度府令史,未几弃去。不久又从天宁虚照禅师剃度为僧,后随海云禅师入见忽必烈,开始了他随元世祖南北征战、四处奔波的生涯,直到五十五岁时才结婚成家,五年后辞世。词中的情感全由作者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来。“南北长短亭”写羁旅漂泊之意,“行路”漫漫不尽,令人生愁,因此作者谓之“无情”。第三句写“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一语“何成”,已见作者憾恨之深;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样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

(2)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似为作者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其中“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作者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清高雅逸的襟怀,下句中的“窗外几竿君子竹”即是这种襟怀的象征。

(3)“窗外几竿君子竹”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清高雅逸的襟怀,“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作者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字

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作者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

答案:(1)作者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行役、羁旅)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功业无成、年华老去)而生命虚耗的憾恨。

(2)灯照亮了羁旅中的孤舍,灯下读书给整个凄寒的词境增添了几分暖意,慰藉了作者孤寂愁苦的心。(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

(3)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

3.(2014·湖北荆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三登乐 范成大

今夕何朝,披岫幌①、云关重启。引冰壶②、素空似洗。卷帘中、攲枕上,月星浮水。天镜夜明,半窗万里。

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六年前、转头未几。唤邻翁、来话旧,同篘新蚁③。秉烛夜阑,又疑梦里。

【注】 ①岫幌:山洞居室的窗户,也泛指窗子。②冰壶:指月亮或月光;下文的“天镜”也指明月。③篘(chōu):一种竹制的滤酒器具,也指过滤酒;蚁:新酒上的浮渣。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