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专升本)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生理学总结(专升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db28a920975f46527d3e1a3

(二)心脏的射血过程及机制 1、心脏的射血过程(0.3秒):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血液进主动脉,室内容积迅速缩小)、 ③减慢射血期(心室容积缩小减慢)、

2、心室舒张与充盈过程:①等容舒张期:心室收缩最小、 ②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放,室内容积最大、 ③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充盈期

3、心室射血的意义:推动心室内血液进入动脉并促进静脉的血液流入心室。

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瓣膜开放和关闭、血液对心血管壁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心脏周围组织的传导,用听诊器在胸壁上听到声音。 1、第一心音:房室瓣关闭和室内血液冲击房室瓣。标志心室进入收缩期。 2、第二心音: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标志心室进入舒张期。 (四)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60~80ml(0.8s 70ml)。 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安静状态时:55%~65%。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心率:60~100次时,心输出量:5~6L/min。

心输出量以个体为单位计算,不同身高体重的个体,其单位时间内能量代谢不同,对心输出量的需求也不同。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成人的体表面积为1.6~1.7m2。 安静时心输出量为5~6L/min。心指数为3.0~3.5L/ m2/min。

3、心脏做功量:在不同动脉血压的条件下,心脏射出相同血量所消耗的能量或做工不同。 最准确的反应心脏做功量的指标。

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提高的能力。

静息时:心输出量为5.0L/min.。 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为25.0~35.0L/min。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影响心博出量的因素:?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

(1)前负荷: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收缩力强,搏出量增加。反之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博出量减少。

(2)后负荷: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高于动脉血压,冲开动脉瓣才能将血液射入动脉。 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射血时所承受的负荷。动脉血压高,搏出量少。 (3)心肌的收缩能力

2.心率变化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安静状态时:50次/分,剧烈运动时:180次/分。搏出量和心率均增加,故心输出量增多。心率一般不超过180次/分。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主要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主要血管结构:1.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 2.分配血管:中等动脉、 3.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4.交换血管:毛细血管、 5.容量血管:静脉(60%~70%)、 二、血流动力学及其研究的内容

血流动力学: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力学。1.血流量、 2.血流阻力、 3.血压、 (一)血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每一截面的血流量都相等,等于心输出量。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血流阻力与血管半径(r)的4次方成反比。高,小;低,大。

(三)血压: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或压强。

1.动脉血压、 2.毛细血管血压、 3.静脉血压、 血压数值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1mmHg=0.133kPa)。 1.逐渐降低、 2.小动脉、 3.血管横截面积、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动脉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一般指大动脉血压。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血压形成的基础:动力、阻力、充盈度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度:7.0mmHg。 2、(1)收缩压:在一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射血使主动脉血压上升至最高值。 舒张压:在一心动周期中,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至最低值。

(2)收缩压形成:心室射血提供的血流动力与外周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舒张压形成: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回缩提供的血流动力与外周阻力共同作用所致 (三)动脉血压的变化和维持动脉血压稳定的意义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

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脉压:30~40mmHg 。 (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 搏出量增多,收缩压增高;舒张压升高不如收缩压明显、 2.心率 心率加快,心室舒张期缩短,舒张压升高。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大,舒张压升高。

4.大动脉血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 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收缩压升高更明显。

5.循环血量的变化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博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四 微循环

微循环: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一)微循环三条通路:1.迂回通路:血液经微动脉(输水管)、后微动脉(家里管道, 阀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关,水龙头)、真毛细血管网(流出来的水),汇集到微静脉(下水管)。营养通路。 2.直捷通路、

3.动-静脉短路: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微静脉。 血液流经此通路时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在皮肤内较多。

温度升高,大量散热,动-静脉短路开放。温度降低,动-静脉短路关闭。 安静时骨骼肌中大约只有20%的真毛细血管处于放状态。

(三)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1.扩散、 2.滤过重吸收、 3.入胞和出胞、 六、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一)静脉血压:无收缩压合舒张压的波动。

1、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4~12cmH2O。

(二)影响静脉血压的因素: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是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循环血量增加或血管容量减少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增大时,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②心室收缩能力:心室收缩能力增加,搏出量多。抽吸作用强,静脉血回心速度加快,回心血量增多。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④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负压值增加。中心静脉压降低,外周静脉血回流加快,回心血量增加。 ⑤重力和体位、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兴奋作用。β1受体结合后,心率增快,传到加速。 心房,心室肌,收缩能力增强+。

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

2.心迷走神经:抑制作用。M受体结合后,心率减慢,传到减慢。 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除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都被控制。 1.缩血管神经纤维: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神经纤维。 释放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有α受体(主要)和β受体。

交感缩血管紧张: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神经,持续的发放低频率的冲动。 2.舒血管神经纤维: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的神经纤维。

释放递质为乙酰胆碱,使运动着的骨骼肌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三)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交感神经中枢: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 ③心迷走神经中枢:心迷走紧张。

(四)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精确,调整动脉血压,速度快。 压力感受性反射:动脉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使血压迅速回降正常。 2.心肺感受器反射:对血量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自于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亲和力强。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亲和力强。

肾上腺素的作用:通过增加心输出量使血压升高,同时对体内血液具有重新分配的作用。运动状态下,使心脑骨骼肌得到肺内压的交替变化充足血液供应。强心药。

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通过血管收缩,增大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减慢心率。缩血管,升压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血管紧张素I(无明显作用)、

2.血管紧张素II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②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刺激渴觉致喝水、③作用交感神经末梢,促去甲肾上腺素释放、④刺激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3.血管紧张素III:刺激合成和释放醛固酮较强 维持动脉血压的长期稳定。

(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贮存,少量释放入血液。 主要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抗利尿效应。 保持体内细胞外液容量和动脉血压的稳定。

(四)心房钠尿肽: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作用:1.使入球小动脉舒张,出球小动脉收缩,肾毛细血管血流增多,血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高,原尿生成增多。有很强的排水排Na+功能。

2.使心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 3.抑制血管紧张素,引起血管舒张,有很强的降压作用。

内皮舒张因子是一氧化氮。

第五章 呼吸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的4个阶段:1.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呼吸机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

(一)呼吸运动: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以缩小。 1、吸气运动: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肌肉收缩需要做功,吸气是主动过程。 2、呼气运动: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舒张,肌肉不需要做功,呼气是被动过程。 3、呼吸的类型

(1)平静呼吸:人体在安静状态时,平稳而均匀的自然呼吸。 深呼吸(用力呼吸):活动量增强,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

(2)腹式呼吸:以膈肌收缩为主引起的呼吸运动,表现为腹壁明显的起伏。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骨的肋骨运动(胸廓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表现为胸廓的张缩。

(二)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 1、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肺内压的交替变化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人工呼吸:抢救呼吸停止的病人,可用人为的方法建立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以维持肺通气过程。

胸膜腔是一密闭的潜在胸隙。 2、胸膜腔内压:胸膜腔的压力。

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压通常低于大气压。比正常大气压低的数值。 胸膜腔负压是在出生后形成的,并随着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 二、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阻力:1.弹性阻力、 2.非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约占总通气阻力的70%。

(一)弹性阻力:任何弹性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弹性体会产生对抗变形的力,即回位力。 胸廓和肺都是弹性体。

总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之和。

肺弹性阻力:1.肺泡表面液体层形成的表面张力,占2/3。 2.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占1/3。

肺泡扩张的阻力:肺泡液层的表面张力使肺泡逐向于缩小的力。(肺泡内表面液体与肺泡内气体形成液—气水界面。故有表面张力。拉紧液面,构成向肺泡中央的回缩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1.减小吸气阻力、 2.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3.减少肺部组织液的生成、 2、胸廓弹性阻力: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位力的方向视胸廓所处的位置而改变。 胸廓处于自然位:(平静呼气末,肺容量约67%)回位力为零。

胸廓小于自然位,平静呼气末,肺容量小于67%)胸廓回位力向外,是吸气的动力,是呼气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