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专升本)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生理学总结(专升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db28a920975f46527d3e1a3

1、 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肝胆汁为金黄色,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约0.8~1.0L。 含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黏蛋白和无机盐,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胆盐,卵磷脂帮助胆固醇排出。 2、 胆汁的作用

(1)促进脂肪的消化:胆盐、卵磷脂、减低脂肪表面张力。脂肪乳化成微滴。 (2)促进脂肪的吸收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利胆作用 (四)小肠液及其作用

小肠内有两种纤体:十二指肠腺、肠腺。主要分泌碱性液体。 小肠液的主要生理作用:(1)保护作用 (2)稀释作用:有利于吸收。 (3)消化作用:对消化不完全的产物再继续进行消化。 第三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及机制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绝大部分: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回肠有其独特的功能,主要吸收维生素B12和胆盐。 小肠为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因:

1、巨大的面积:成年人的小肠长约8~10m;皱褶上拥有大量的绒毛,使小肠的表面积比同样长度的简单圆筒的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200㎡ 2、在绒毛的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大约3~8小时,使营养物质有足够时间被吸收。 二、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多糖(淀粉,糖原)、 双糖(蔗糖、麦芽糖) (为主) 单糖(葡萄糖(最快)、果糖(最慢)、半乳糖) 小肠缺乏水解双糖的酶,会因肠腔双糖过多而引起小肠内液体吸收减少。 有些糖被蛋白质吸收。葡萄糖的吸收是逆浓度差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二)蛋白质的吸收 (三)脂肪的吸收

(四)无机盐的吸收:1、钠和负离子的吸收、 2、铁的吸收、 3、钙的吸收。 (五)水的吸收:以渗透吸收。

(六)维生素的吸收:脂溶性(为主)、水溶性、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生理学中将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

2、 食物的氧热价: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3、 呼吸商(RQ):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时间内产生的CO2量与 消耗的O2量的比值。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 (二)环境温度:20~26°。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引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现象。 (四)精神活动

三、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 体温

一、人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腋窝:36.0~37.4℃。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1.昼夜变化 2.性别差异 3.年龄的影响 4.肌肉活动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人体的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 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2、机体的产热形式及其调节:机体的产热量大部分来自全身各组织器官的 代谢活动。安静时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则主要依靠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寒战是指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强的基础上, 伸肌和屈肌同时发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二)人体的散热

1、散热的方式:环境温度比人体低:(1)辐射 (2)传导 (3)对流 环境温度比人体高:(4)蒸发

蒸发:水分在体表发生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一种形式。 两种形式:①不感蒸发:(不显汗)体液的水分从皮肤和黏膜表面不断 渗出而被汽化的一种散热方式。 ②发汗: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2、散热的调控:皮肤血流量的调节:调节皮肤血流量可以直接影响皮肤温度, 调节经皮肤进行的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

第八章 肾的排泄功能

排泄: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包括药物)及过剩物质, 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的结构特点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正常人两侧肾约170万~24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分为: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二)球旁器 球旁器:(近球小体)分布在皮质肾单位,是近球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组成。近球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含肾素。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及调节 (一)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主要集中在皮质: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2、两套毛细血管网的血压差异大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当灌流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2、神经和体液调节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入 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三层结构)

由于基膜上的微孔直径最小,一般认为它是滤过膜机械屏障的主要部分。

研究表明:有效半径小于2.0nm的中性的物质,均可自由地通过过滤膜上的微孔。有效半径大于4.2nm的大分子物质不能滤过。

虽然血浆蛋白的分子量为69000,有效半径为3.5nm,但由于带负电荷,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电子屏障,故原尿中几乎无蛋白质。 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滤过膜通透性和肾血浆流量不变条件下, 原尿生成的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几乎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唯一动力。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原尿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的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脏血浆的清除率:单位时间内肾将某些物质排出肾的此种物质的血浆量。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将增多。 3、肾小囊内压。

(二)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三)肾血浆流量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的

水和溶质(有的几乎是全部)被管壁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一) 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1、 重吸收的部位: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 2、 重吸收的方式:主动、被动。 (二) 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

1、氯化钠NaCl和水的重吸收 2、钾离子K的重吸收

-3、碳酸氢根HCO3的重吸收

4、葡萄糖的重吸收:仅限于近端小管。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继发于Na+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超过既有糖出现。

2-2-5、其他物质的重吸收:氨基酸、磷酸一氢根HPO4、硫酸根SO4等.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分泌氢离子H+(主动) (二)分泌氨NH3

(三)分泌钾离子K+:氢钾竞争性抑制,即氢多钾排出少,钾多氢排出少。

体内钾离子代谢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要排出一部分。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

高渗尿:排出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表明尿被浓缩。 低渗尿:排出尿的渗透压低于血浆,表明尿被稀释。 渗透压越大,能量越大。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主要受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和心房钠尿肽等体液因素的调节。 一、体液调节(主) (一) 抗利尿激素

1、 部位:下丘脑视上核(为主)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 2、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提高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增加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 机制:水通道通透性,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重吸收的水量增多,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3、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和血压降低。 水利尿: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 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 (二) 醛固酮

1、 醛固酮分泌的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的细胞。

2、 醛固酮的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同时促进氯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钾离子的分泌。 保钠,保水,排钾。 3、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

对入球小动脉的牵张刺激减弱,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的钠离子量减少。 两者均可促进肾素的释放。 血压降低,肾素上升。 血管紧张素III主要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2)血钾离子和血钠离子的浓度:血钾离子浓度升高和(或)血钠离子浓度降低, 均可直接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反之,则使醛固酮分泌减少。 (三)心房钠尿肽:循环血量增多使心房扩张和摄入钠过多时,刺激其释放。 心房钠尿肽具有明显的NaCl和水的排出作用。 三、肾内自身调节

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 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只是物理的现象) 甘露醇和山梨醇等,使小管液的渗透压增高,可以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第六节 血浆清除率

血浆清除率:在单位时间内,肾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 此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第七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

尿量:正常成年人尿量为1.0~2.0L/d。 平均为1.5L/d。

多尿:每天尿量长期保持在2.5L以上。 少尿:每天尿量在0.1~0.5L。 无尿:每天尿量少于0.1L。 二、排尿

排尿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骶髓,正常成人,该反射活动受大脑皮质等高级中枢的控制。属于正反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