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7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7更新完毕开始阅读9e4691d4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1

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是学生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合作学习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教会合作方法,提高合作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合作精神的关键。

最后,转换教师角色,促进合作成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趋向激励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的真理的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引导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教师要深入学生活动小组,了解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了解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人。

3、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身学习已成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当前的课堂教学应怎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

(1)、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2)、指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 (4)、生生互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5)、注重实践,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新课程下的小学评价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力手段。

1、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在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教育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灵活运用各项开放的评价指标。通过多主体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评价内容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度的评价,主要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重视学生的其他潜能与特长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3、 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综合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所以,我们在已有的笔试、日常观察、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形式的基础上,强调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心理个性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加深对数学的情感。

(1)、做到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评价应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因此,评价方式除了最普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展开。而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提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且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

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因此,改变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相互评价,引导他们学会认识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特别是提供解释与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允许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答案不同,让评价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2)做到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思维品质、作业的正确率、学习的能力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而有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考评。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各单元知识的考查(卷面测试)外,也可以进行非卷面的形成性测试(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观察性测试(如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意识等)。 (3)、做到笔试和口试、面试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考评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中,学生有些想法、有些创意无法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从试卷中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口试、面试,如说说解题思路、说算理、说公式的推导等;也可以布置一些调查和实验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既有助于学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加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又有助于我们观察学生提出假设、分析和综合数据以及推断能力。同时,这些任务还有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一个长期任务中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为评价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以弥补笔试的缺陷。 六、研究的效果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优化 1、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1)表现在教师处理教材上

教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针对学生特点,把一个个教材变“活”,使之更生动、形象,让学生乐于

接受。

(2)体现在优化教法上

教师在吃透脚本的前提下,编排、设计、加工,努力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利用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由此,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适宜性策略、异步教学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 2、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由此,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自律学习等。

(二)形成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小学数学“铺垫—自学—递练”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引探式”课堂教学模式等。(三)尝试了多主体评价 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我们在研究时,尝试了全方位互动化评价,

全方位互动化评价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让学生赏识自己的每次进步,提倡纵向比较、评价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其潜能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编辑了有效教学的研究案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案例的研究,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个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鲜活案例。课题组经过筛选整理,编辑了《生活化案例》、《精品课案例》、《典型教学设计》等,从转变理念、开发课程、学习方式、关注生活、有机整合、

改革评价等六个方面对如何推进课程改革、促进课堂有效教学作了生动地解释,给人以启发,给人以示范。 七、问题与思考

本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高低。

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试卷定升学的今天,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